79句历历在目错误用法精选文案集锦
历历在目错误用法
1、B.暮春时节,我漫步在大明湖畔,荷风阵阵,草长莺飞,不禁被这美景陶醉。
2、 二是有时讥讽、自嘲、开玩笑,故意说反话,褒词贬用、贬词褒用,是可以的。我们不能以对为错。
3、有些成语的感情色彩并不是唯一的、固定的,可能因语境的变化而存在差异。
4、凤毛麟角:〈褒〉比喻稀少而可贵的人或事物。
5、D.在中国,很多农村居民可能不知道一些现代节日,但是对“二十四节气”却耳熟能详。(历历在目错误用法)。
6、无独有偶:〈贬〉虽然罕见,但是不止一个,还有一个可以成对儿。
7、A.书画因诗文而生辉,诗文因书画而典雅,中国的诗文与书画可谓是相得益彰。
8、(释义)历历:清楚,分明的样子。指远方的景物看得清清楚楚,或过去的事情清清楚楚地重现在眼前。
9、鼎力相助人助我 感同身受代人言 擢发难数罪恶多
10、B.悲天悯人:哀叹时世的艰辛,怜悯人民的疾苦;在该句中形容吴孟超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所以形容得当;(历历在目错误用法)。
11、有些成语带有谦虚意味,只能用于自己;有些成语带有敬重意味,只能用于他人。如果不明白成语的谦敬色彩,运用起来就容易让人啼笑皆非。
12、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13、(4)阅历(yuèlì):指过去所经历的事迹;或历任的职务
14、例包围圈越缩越小,这群罪大恶极的歹徒已成了瓮中捉鳖。
15、但是对自己就不行,我发每句话必须检查一遍以上,如果有错字我一定要在下面打上正确的再重新发。
16、C.“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97岁仍然坚持站在手术台上,为中国医学事业殚精竭虑,赢得了全国人民的爱戴。
17、你应该和朋友合作搞这个课题,要知道三人成虎,众志成城。(“三人成虎”原指“城市里本无虎,但只要有三个人谎传市里有虎,听者就会以为真有虎了。”后比喻流言惑众,蛊惑人心。这里错解为“很多人在一起就像老虎一样力量强大”。)
18、 省略号的误区 省略号后面误用了点号。 ◎特务拿着匕首恶狠狠地向少年刺去……。 句中用了“等”、“等等”,后面误用了省略号。 ◎参加运动会的运动员来自不同的省市或地区,如北京、香港、澳门、台湾等…… 其三:新标点符号的常见错误
19、(1)字形相近易写错的成语,如相形见绌(不是相形见拙)、病入膏肓(不是病入膏盲)、炙手可热(不是灸手可热)、鬼鬼祟祟(不是鬼鬼崇崇)、饮鸩止渴(不是饮鸠止渴)等。
20、例各级d组织要进一步发挥组织领导作用,发扬光大“五讲四美”活动的成果。
21、C.顶礼膜拜:比喻崇拜到了极点。这里指的是渺小的小草崇拜古树,符合句意,使用正确;
22、马革裹尸: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军人战死于战场。不能理解为“死得悲惨,连棺材和坟地都没有”。
23、一团和气:〈贬〉原指和蔼可亲,现多指态度温和而缺乏原则。
24、白话文翻译:仆人从前官至健上,结识很多这里的义士,好友走了数十年了,至今印象还非常清晰,如刚发生过的一样,今天还在的老友十个人也还剩一两个了。
25、开学在即,各种校外培训机构又在广州大大小小的中小学校及幼儿园门前上演“招生秀”,这些培训机构 ,而培训机构的教学质量与广大学子的切身利益 ,所以规范校外培训机构的发展已经了 。
26、坐而论道:〈贬〉原指坐着议论政事,后泛指空谈大道理。
27、南辕北辙:心里想往南去,却驾车往北走。比喻行动和目的相反。
28、目无全牛:一个杀牛的人最初杀牛,眼睛看见的是整个的牛(全牛),三年以后,技术纯熟了,动刀时只看到皮骨间隙,而看不到全牛(见于《庄子·养生主》)。用来形容技艺已达到十分纯熟的地步。不能理解为“没有整体观”。
29、人们千里万里路地赶了来,只为瞻仰老树,没人在意那棵长在古树之旁微不足道(A)的小草。我作为一个人,都在古树面前自惭形秽(B)了,小草你怎能不顶礼膜拜(C)?我这样想着,就蹲下来看着小草,在这样一棵历史久远。富丽堂皇(D)的古树旁边,你岂不要羞愧死了?
30、用法:偏正式;作谓语、补语;用于对往事的回忆。
31、春意阑珊:春天的气象将尽。不能理解为“春意盎然”。
32、D.汶川地震已经过去13年了,感觉就像发生在昨天一样,无数令人震惊的、悲伤的、感动的画面还历历在目地出现在眼前。
33、见微知著:见到一点儿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发展趋向或问题的实质。不能只关注“微”。
34、不刊之论: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形容言论确当,无懈可击。刊,古代指削除错字;不刊,不可更改。不能将“刊”理解为“刊登”。
35、昏天黑地 (hūntiānhēidì)形容天色昏暗。也比喻社会黑暗混乱。
36、罄竹难书:把竹子用完了都写不完,比喻事实(多指罪恶)很多,难以说完(古人写字用竹简,竹子是制竹简的材料)。
37、高高在上:形容领导者不深入实际,脱离群众。
38、瓜田李下:古诗《君子行》:“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经过瓜田,不弯下身来提鞋,免得人家怀疑摘瓜;走过李树下面,不举起手来整理帽子,免得人家怀疑摘李子。后“瓜田李下”泛指容易引起嫌疑的地方。不能理解为“瓜田边、李子树下”。
39、例9的“胸无城府”比喻为人坦率,不用心计,是褒义词。把这个词用在无能的腐儒蒋干身上,明显犯了褒词贬用的错误。
40、成语的特点之一是意义的整体性,其意义往往不是它的组成部分意义的简单总和,因此不能只按照字面意思去牵强附会,而应做到三点:
41、呼之欲出:①指人像等画得逼真,似乎叫他一声他就会从画里走出来,泛指文学作品中人物的描写十分生动。②指某事即将揭晓或出现。不能理解为“叫他,他就会出来”。
42、韦编三绝:孔子晚年很爱读《周易》,翻来覆去地读,使穿连《周易》竹简的皮条断了好几次(见于《史记·孔子世家》)。后来用“韦编三绝”形容读书勤奋。
43、每个成语的使用都有其适用的对象,如果在使用时不分对象,就会张冠李戴,闹出笑话。
44、第一空:“双喜所虑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这老头子很细心,一定要知道,会骂的”和“大家议论之后,归结是不怕”是转折关系,所以用“然而”关联;
45、明·冯梦龙《醒世恒言》:“一座青州城正临在北窗之下;见州里人家;历历在目。”
46、(1)领导者应当在问题出现之时就未雨绸缪,而不应该在问题出现之后惊慌失措。
47、官样文章:〈贬〉徒具形式、照例敷衍的虚文滥调。
48、例11中“国色天香”原指色香俱备的牡丹花,不用于“各种花卉”。
49、例30中应用“不负众望”。“不孚众望”与“不负众望”只一字之别,而意思却大相径庭。前者是不能使人信服,后者是不辜负众人的希望。
50、C.虽说人间四月芳菲尽,但绕城而流的锦江河水面如镜,碧波荡漾,清风习习,两岸垂柳楚楚动人,令人陶醉。
51、例他往四周一看,发现漫山遍野都是这种怪石,这时他心中就有了出奇制胜叛军的妙计。
52、例一个让人看不懂的店名,能招徕顾客吗?其实,只能让人贻笑大方。
53、下列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54、从一而终:指女子只能从属一个丈夫,夫死终身不得再嫁。
55、误用示例:客厅墙上挂着我们全家在桂林的合影,尽管照片有些褪色,但温馨和美的亲情依然历历在目。(20大纲全国卷)
56、不足挂齿、雕虫小技、绠短汲深、东涂西抹、
57、会对分得清的地得的人有好感,希望大家都能好好用文字。
58、石破天惊:唐代李贺《李凭箜篌引》诗:“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形容箜篌的声音忽而高亢,忽而低沉,使人震惊,有不可名状的奇境。后多用来形容事情或文章议论新奇惊人。
59、无所不为:〈贬〉没有什么不干的,指什么坏事都干。
60、打开外卖菜单,尤其是麻辣烫和烧烤,很难从头到尾看不到一个错字,比如今日份的宫“爆”鸡丁,“趴”烧猪排……
61、例计算机是一种工具,尽管是高科技,拥有它,并不意味着一切工作可以事倍功半,一蹴而就。
62、下列句子中标红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63、例《火烧赤壁》中,活化了蒋干这个不学无术、胸无城府的形象。
64、良莠不齐:指好人坏人混杂在一起。莠,狗尾草,比喻品质坏的人。不能只关注“不齐”。
65、大放厥词:〈贬〉原指极力铺陈辞藻,现在多指夸夸其谈,大发议论。
66、例:为了救活这家濒临倒闭的工厂,新上任的厂领导积极开展市场调查,狠抓产品质量和开发,真可谓处心积虑。(“处心积虑”,意指千方百计地盘算,多用作贬义)。
67、高考文言文120个实词,附有小故事详解实词用法!看一遍就会了
68、例32中应用“应接不暇”。“目不暇接”是东西太多,眼睛看不过来;“应接不暇”则指来人或事情太多,接待应付不过来。前者偏向主动,后者偏向被动。
69、信手拈来文思敏 休养生息战乱后 倚马可待文思敏
70、漆黑一团是一个汉字成语,读音是qīhēiyītuán,形容一片黑暗,没有一点光明。也形容对事情一无所知。
71、有些成语词义较轻,有些成语词义较重,这就要根据特定的语言环境选用词义轻重适度的成语,以避免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
72、一言九鼎:一句话的分量像九鼎那样重,形容所说的话分量很重,作用很大。不能理解为“守信用”。
73、依次填入下列句中横线上的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74、(3)区分范围,关注成语的深层含义和具体语境
75、我的领导每次在显示领导带头作用时,都喜欢用“首当其冲”,因为是开工作例会,我并不敢当面提,但真的每次都很痛苦。
76、按词语的语体色彩分,词语有口语、书面语、文学语言、科学术语之分。口语,通俗易懂,适合谈话时用;书面语,庄重、文雅,适用于书面表达或正规、庄重的场合;文学语言,讲究生动形象;科学术语,讲究简明、准确、严密。
77、雾开,峰峦历历在目,登陟有路。◎《清史稿·觉罗武默讷传》
78、C.天衣无缝:比喻事物周密完善,找不出破绽或漏洞。多指文艺作品,不能用来形容人穿的服装,望文生义;
搜索更多
79句历历在目错误用法精选文案集锦相关文章
相关热门文章
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发送邮件,我们会及时对已转载的信息做删除处理。本站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本站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