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句看破红尘是什么境界精选文案集锦
看破红尘是什么境界
1、那么问题来了,是什么让杨过踏入江湖呢?首先驳斥第一种观点,即杨过或者小龙女死了。杨过与小龙女,都会九阴真经,内力深厚,并不会生病而亡,只有老死一种可能,再加上杨过与小龙女,内心修为极高,所学的古墓派的功夫,全真教的功夫,都有延年益寿的功效,所以杨过和小龙女至少能像张三丰那样,活到百年。
2、看破红尘并非是叫人啥事也不管,也不是一种消极悲观的处世态度,恰恰相反,它代表着一个人更高的顿悟境界。
3、俗语看破红尘,谓看透尘世的虚妄污浊,不足留恋。常用以形容达观、洒脱。
4、看破红尘指看透人生,把生死哀乐都不放在心上的消极的生活态度。现也指受挫折后消极回避、无所作为的生活态度。
5、 真正难是看破难,放下很容易!看不破,实在讲就是放不下,放不下就是因为看不破。
6、佛教对“红尘”有一个全新的认识,佛教的“尘”来自梵语pajas,意为污染,泛指外部一切能被我们感知和认识的事物。由此佛教认为“红尘”指的是世间万物,世间万物皆为虚幻,因此我们感知的事物并不可靠,会影响我们对于“真相”的认识。
7、综合佛家对人世定义的“形色”概念,形为尘,色为红,人世就被称为红尘了。
8、 见思烦恼是执著;尘沙烦恼是分别;根本无明是妄想。(看破红尘是什么境界)。
9、本分上得一分好处都得是实际,不是论嘴巴子,也不是能说能讲,那还是不行,前靠真实,要把自己所受的戒律守住,自己所用的法门,要弄一个踏实,不管是参禅是念佛,要认真,要学古人,马祖他要想发明自己的大事,二十年不说话,印度那边的胁尊者,他虽然是年老出家,八十岁出家,可是他活的年纪大,他活一百六十岁,他从出家那一天就不睡觉。你看,我们是不是跟他们那样认真哪?跟他们那样认真就会得到他们那样的好处。
10、 汉·班固《西都赋》:“阗城溢郭,旁流百廛,红尘四合,烟云相连。”“红尘”,原指繁华热闹的所在。
11、 第二个年轻人放弃了最大,选择了最爱。情人眼里出潘安一般,最爱的在他心目中当然也是最大的。他陶醉于自我的满足。满足自己选择的人生,于是日子过得舒心惬意;满足彼此间的微笑,于是他的生活洋溢着美丽的色彩;哪怕只是一个晴朗的天气也足以让他满足,于是他更懂得享受人生。同时他有很难名垂青史。如果说第一个年轻人是理性上的佼佼者,那第二个年轻人无疑在情性上有了他自己最大的收获。我是个容易满足的人,满足于现在。不是在最好的学校念书,可老师们都在忙忙碌碌孜孜不倦地工作;不出生在最富贵的家庭,可父母给我的爱无人能比无人能替;芸芸众生中,我也不是最出色一个,可是我投入地生活,我有我的快乐!我满足于不受打扰地看我喜欢看的书,吃我喜欢吃的零食;我满足于一份平静的生活,照顾别人和被人照顾……这些,在有些人眼里是多么没出息的事情,可是我喜欢那样。满足,很多人在清醒的时候,都知道是怎样的一个度。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永远保持清醒的头脑。
12、 看破红尘经典语句佛法千言万语,总归一句是:看破、放下。
13、那什么是万缘放下呢?这首先得知道,什么是缘?缘字从丝从彖,彖即是蚕,缘字的本意就是蚕吐丝。作茧自缚,自己吐丝把自己包起来,这就是缘。作茧自缚换到人事上就是自作自受,再或者说是因果,因果的全称叫因缘果报,因是原因,果是结果,缘就是由因至果的这样一种关系以及关系中所出现的各种事物。
14、看这个也不如法,看那个也不如法,你这就是为他人忙
15、 对于世间事得过且过,不要认真,心地就清凉自在;凡事看淡,愈淡薄愈自在。
16、 能够在一切法里头看破放下了,像六祖所说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一真法界就在现前。一切都看破放下,你马上就成佛作祖。
17、印度诗人泰戈尔(RabindranathTagore)第一次到中国是1924年,他在中国演说,遭到急进分子的攻击,据胡适回忆: 有一次他在真光戏园演讲,主持的人要我做主席,要我介绍他,并劝告大家尊重他老人家说话的自由。 有一天,他对我说:“你听过我的演讲,也看过我的稿子。他们说我反对科学,我每次演讲不是总有几句话特别赞叹科学吗?”我安慰他,劝他不要烦恼、不要失望。我说,这全是分两轻重的问题。你的演讲往往富于诗意,往往侧重人的精神自由,听的人就往往不记得你说过赞美近代科学的话了。我们要对许多人说话,就无法避免一部分人的无心误解或有意的曲解。“尽人而悦之”,是不可能的。 因此,在他生日的前夕,我把我的一首《回向》诗写成一条横幅送他做生日贺礼,我把诗的大意说给他听。他懂得我的意思是借此诗安慰他,他要我把此诗译做英文,写了送给他。(《追忆泰戈尔在中国》)胡适提到的“回向”,是“大乘佛教”里的重要观念。《华严经》有《回向品》,主张已成“菩萨道”的人,还得“回向”人间,由出世回到入世,为众生舍身。“回向”的先前步骤是“看破红尘”。
18、看破和放下,再换句话说,就是不执着。因为红尘与万缘,都是梦幻泡影,就如同海上的一个浪花一样,看着好象是实在的,但马上就找不到了,一切的东西都无不如此。有一首悟道的偈子:“有人骂老拙,老拙只说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有人唾老拙,随他自干了,我也省力气,他也无烦恼。”能做到这样,就是真看破真放下了,问问自己,能吗?
19、在佛教里,红色象征世俗诱惑,代表生命的追求和世人的欲望;尘,乃是尘埃和污垢。这里的“红尘”,就是指让我们烦恼却又逃不开的世俗世界了。
20、 觉悟人生是无常、无我、苦、空,你就会将身心世界一切放下。
21、 能“看得破、放得下”,你才能享受到真正的自在快乐;你没有“看破放下”,怎么能享受到那种自在快乐?
22、看破红尘指看透人生,把生死哀乐都不放在心上的消极的生活态度。现也指受挫折后消极回避、无所作为的生活态度。关于看破红尘,需要正确理解,世间恩怨,生生不息,看破红尘是看破红尘的浮躁,看破自己的狭隘,看破对社会的误解,看破烦恼的不真实,让自己具有幸福感快乐感去走人生的道路。
23、人如果能真正看破红尘,看透人生,就不会前仆后继“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就不会信奉“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能把钱财看成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身外之物的人,才会懂得生命健康是最珍贵的东西,才会认真对待生活,好好生活,才会感恩上天赐予的一切。
24、俗语看破红尘,谓看透尘世的虚妄污浊,不足留恋。常用以形容达观、洒脱。
25、所以神雕临终前的遗愿,是再见故人郭襄一面,为了完成神雕的遗愿,杨过重出江湖寻找郭襄,杨过与郭襄相互寻找对方,相对于郭襄一人寻找杨过,相见的机会大些,再者寻找江湖中人,相对于寻找江湖之外的人,又相对容易些,所以杨过很快就能找到郭襄。
26、她带着出世的境界,入世投入江湖,创立了峨眉派,峨眉派就是她的襄阳城,就是郭襄中的”襄“。
27、所以“看破红尘”的真实含义就是看破世间万物的一切幻象,洞悉、明了世间万物的实相,从而达到“无我”的一种状态。
28、 佛法的修学是:看破帮助放下、放下帮助看破。
29、 也许还有第五个年轻人,他只是随意地摘取一颗——他自己忽然想要的那一颗浆果,不管大小形状,不在意色泽香气,也不想自己是否喜欢——只是随手摘下。第六个年轻人也许宁愿双手插在兜里,闲庭信步,看风扶绿叶,观日灼红果。当他走出去的时候,却拥有了更大更红的浆果——一份恬静喜悦的心情……谁能说他走过浆果林就没有留下任何的遗憾?人类总是在赞美第一类人:他们是流芳千古的英雄。他们的成功带着强烈的自我牺牲意味,所以值得赞美,可谁能保证这其中就没有成名的自私作崇?更可怜的是他们成就了别人的赞颂,也断送了自己的个性。其实,人们心中默默地认同并欣赏的还是第二类人的成功:他们随性随愿,想我所想,爱我所爱。他们宁可做大侠,抱得如花美眷归隐山林,也不愿在无尽宦海中沉浮挣扎。只是他们永远不会像第一类人那样被写入正史当作人类的榜样,甚至可能终生逃不过被砍被杀的命运。也许正因为我自己是如此普通平凡不起眼的一个,所以我仰望第一类人,渴望成为第二类人,期望着自己能像第三类那样努力,也巴望着偶尔也来点第五类第六类地N类人的雅致,最后大概也逃不过沦为第四类人的命运。人生也不过如此。
30、年近四十岁的郭襄,再次与杨过,小龙女,神雕相见,见到即将不久人世的神雕,当年与神雕相处的情景历历在目:
31、一般以为,红尘一说,出自汉班固「西都赋」:“红尘四合,烟云相连。”佛教中提到红尘,是借用了文学家的词汇。实则不然,红尘之说恰恰是从宗教里来的。因为,佛教中就有六尘之说(眼尘,耳尘,鼻尘,舌尘,身尘,意尘),神秀诗偈:“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佛教把障人见道的东西比喻成灰尘,就如同灰尘扬起而遮蔽了太阳一样。
32、贵者,权利也。有权可以拥有财富,可以改变游戏规则。但不可滥用,头顶是天,脚踏是地,中间民心是秤,权有时效。天道之下,枉权者,失去民心,天道谴之。
33、 真看破了,立刻就放下,为什么?事实他彻底明了了,决定不会有分别执着妄想;如果还有分别执着妄想,换句话说,他还是没看破。
34、「红楼梦」开篇阐述石头的来源时说:“原来是无才补天,幻形人世,被那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携入红尘,引登彼岸的一块顽石。”(很有意思,红楼梦里讲石头,西游记里的孙悟空也是一块石头,这就是一个话头了。)
35、人如果能真正看破红尘,看透人生,就不会有那么多的烦恼,不会有那么多的耿耿于怀。人只有看透看淡才不会斤斤计较,才会远离虚伪,坦露真诚,做一个性情中真真实实的人。看透看淡的人会经受得起大起大落,放得下大悲大喜,笑对人生。
36、郭襄四十岁那年,见到神雕老矣,杨过与小龙女也已经白发苍苍,自己已经人到中年了,这么多年的时光,郭襄一味的知道寻找杨过,忘却了还有时光在雕饰,桃花岛已不再,大侠郭靖已不再,襄阳城已不再,曾经见证其与杨过相处美好时光的神雕,也已将不再,一时间百感交集,郭襄陪伴着神雕老去,在神雕墓上拜了拜,这次换成是她,大袖一挥,飘飘然告别了神雕侠侣。
37、 真理搞清楚,叫看破;做事圆圆满满,心里干干净净,叫放下。
38、佛教所说的“尘”,系译自梵语pajas,意为污染,谓能污染人的真性。“尘”又与“境”同义,指外部一切感知认识的事物。佛教认为,尘境是一心所变现的,并非真正的客观实在,属于虚妄的“似外境现”。后因以红尘指虚幻的尘世间。
39、看破红尘指看透人生,把生死哀乐都不放在心上的消极的生活态度。现也指受挫折后消极回避、无所作为的生活态度。
40、佛教中的看破红尘:“红尘”,原指繁华热闹的所在。
41、这一段的“红尘”,发生在“九市开场,货别隧分”之时,正是日出之时一片忙碌景象。
42、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迷即众生,悟即是佛,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佛,不同的是,迷的时候是记名的佛,悟的时候是实际的佛。能看破红尘,能万缘放下,就是实际的佛了。不用怀疑的,不怀疑就是佛了,一怀疑,就又成众生了。
43、理上大彻大悟的人在娑婆世界照样轮转,往生极乐世界就一生成佛
44、佛教中的看破红尘:“红尘”,原指繁华热闹的所在。
45、 大乘以“自度度他”为本,“自度度他”以六度为本;佛法讲“自度度他”,放下是“自度度他”。
46、红尘是由两个字组成:红与尘。红色是传统中国的最爱,新年佳节或是一般喜庆都少不了以红色挂彩。红色代表世间的种种诱惑,象征着生命的追求和世人的欲望;经过源远文化意识熏陶,红色已涵盖了世间的特色,红色即是世间。
47、 这个世界的一切都是假的,所以一定要放下,一定要舍弃;如果你真正明了“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给诸位说,放下是太容易了!
48、看破红尘是佛学常用语,是指在人生过程中因某种机缘对尘世中的事情进行了自我透彻的感悟,是一种自我思维突破的过程。
49、 净宗古大德常讲“放下身心世界,提起正念”,正念就是阿弥陀佛。修净土的人,要常常想到“死”字,以提醒自己放下万缘,一心念佛。这个世间一切事物要看破,不要认真;“太认真”是你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最大的障碍。
50、神雕不耐烦了,双膝一弯,矮了身子。杨过笑道:“雕兄原意负你一阵,你谢谢它罢!”,郭襄不敢对雕无礼,先先它裣衽施礼,这才坐到它的背上。
51、世间感情之苦是因为过去以同样方式伤害过对方
52、因此,这个缘有两层意思,一层是从表象上来说,世间的一切都是缘,另一层从根本上来说,起心动念就是缘,这叫缘起。
53、 唐·刘禹锡《元和十一年戏赠看花诸君》诗:“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红楼梦》第一回:“原来是无才补天,幻形入世,被那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携入红尘、引登彼岸的一块顽石。”《镜花缘》第四十回:“到了次日,并不约我,却一人独往,岂非看破红尘,顿开名缰利索么?”柳青《创业史》第一部题序:“看破红尘的老汉,要求全家人都不必难受。”
54、现代汉语中的看破红尘:《现代汉语词典》解释:看穿人世间的一切,指对生活不再有所追求。
55、真正的解脱、真正的人生,绝不是这样。这样做,只是做“自了汉”,自了汉,只是自私的家伙。走“大慈大悲观世音”路线的人,他们都搞错了。
56、人如果能真正看破红尘,看透人生,就不会前仆后继“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就不会信奉“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能把钱财看成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身外之物的人,才会懂得生命健康是最珍贵的东西,才会认真对待生活,好好生活,才会感恩上天赐予的一切。
57、郭襄四十岁那年,神雕也早过了百岁之年,所以郭襄四十岁那年,神雕老死的可能性极大。
58、 把世缘、世法、佛法统统放下,才是真信。
59、大概的意思解释是热闹喧哗的城市人流较多,扬起了尘土,从四面八方,合拢而来,尘土和烟云都连在一起。
60、那什么是看破红尘呢?就是一天到晚,眼睛看的,耳朵听的,身上做的,嘴里吃的,眼观耳听的这一切,思想上有染心,有爱心,即是红尘,在这一切时、一切处,没有染,没有爱,这就是出尘,当下即是,莫远求啊!把这一切放下,这个人哪,就算是看破红尘,催板!(体光老和尚开示摘录)
61、看破红尘,从佛家的角度来说,就是看透人世间的本质,再专业点讲就是见道,或者说是明心见性。有人认为,看破红尘就是出家,这是小乘的观点,大乘佛法是不二法门,即出世、入世是一样的,因此,不求出世,而是入世普度众生。
62、人马很多才会扬起尘土,因此,红尘就指繁华之地。后来,进而引申为纷繁的人世间。
63、看破红尘的意思是指人生过程中因某种机缘对尘世中的事情进行了自我透彻的感悟,原指繁华热闹的所在,现指把生死哀乐都不放在心上的消极的生活态度。
64、佛教所说的“尘”,系译自梵语pajas,意为污染,谓能污染人的真性。“尘”又与“境”同义,指外部一切感知认识的事物。佛教认为,尘境是一心所变现的,并非真正的客观实在,属于虚妄的“似外境现”。后因以红尘指虚幻的尘世间。
65、 事情做得比别人还要积极、还要好,而心地清净、丝毫不染著,这就是放下,这就是菩萨行。
66、难者,灾也。灾有千千万万,应该受也,天道之下,因果效应。笑对灾也。努力将灾化小,不恨天,不怨地,抗灾磨志,修行真果必在其中。
67、“红”是指红色的城市布景,比如娶妻生子、欢庆佳节、宫廷幔帐等等。
68、现在的禅堂还是这个样,一点没有增加,一点没有减少。古来人住禅堂,他好像很容易得点利益,现在我们住禅堂不及古人了,没别的,就是古人的道念他坚固一点,我们现在的道念要差一点,古人用功人认真一点,我们就是没有怎么认真。我们修行,要有一个踏实,有一个真实,要时时刻刻考验这个思想,是不是在道上,二六时中,是不是在道中行,在这个应事待物,一切境缘上,是不是能做得主,什么是主啊?在一切境风下,念头不打失,不被这个境风所约束,能不能这个样子去用功?这样用功就要认真了,就像古人,念念在道,心心不舍,念念都在道中行,心心无不是本地风光,要得佛法的好处,就要向真实中求,有一分真实的用功,就得一分实际的好处,假设是随随便便的,一会用功,一会又没用,没有认真,那得不到个什么实际,虽然是出家多少年了,谈到本分上还是不行!
69、大彻大悟是人生至高无上的境界,真正达到这种境界的人也就到了云水禅心地步了。
70、在神雕侠侣中,神雕的年龄已经很大了,神雕曾经是跟随过前代大侠独孤求败,而独孤求败打遍天下无敌手时,第一次华山论剑还没开始呢,第一次华山论剑,东邪黄药师二十来岁,总的算来,独孤求败年纪,比王重阳还长一辈。
71、后来,“看破红尘”成为了佛学常用语,是指在人生过程中因某种机缘对尘世中的事情进行了自我透彻的感悟,是一种自我思维突破的过程。
72、所以,有些人总想看到佛菩萨,希望佛菩萨显灵,佛菩萨在哪里?自己的爸爸妈妈就可能是佛菩萨,自己的妻子丈夫就可能是佛菩萨,骂自己害自己的那个人就可能是佛菩萨,遇到的每一个人都可能是佛菩萨,须知,佛菩萨是“应以何身得度,即现何身以度之”。
73、世上的人很难看透看淡一切,做到一心一用。几乎是所有的人都在利害得失中穿梭,囿于浮华的宠辱,滋生种种思量和千般妄想。人们因此而迷失了自己,失去了看淡事物的平常心。要知道,只有将心灵融入世界,用心感受生命的珍贵,才能找到生命的真谛。
74、关于看破红尘,需要正确理解,世间恩怨,生生不息,看破红尘是看破红尘的浮躁,看破自己的狭隘,看破对社会的误解,看破烦恼的不真实,让自己具有幸福感快乐感去走人生的道路。
75、与日光有关的红尘,正对应早晚忙碌之景,给人以碌碌之感,所以渐渐便加注了纷纷扰扰的内涵,成了人世间代名词。此时的红尘,喻指繁华热闹的都市。
76、 在日常生活里面,分别、执着要淡薄,看得淡薄就是看破。
77、富者,掌握财富也。红尘,物质也,有了财富,不成恶霸,不挥霍无度,不放任人性之私膨胀,牢记,天道之下,灵魂戒律,富不过三代,不枉纵,不丑恶,以善养财,否则,随时都会一无所有。
78、红尘是由两个字组成:红与尘。红色是传统中国的最爱,新年佳节或是一般喜庆都少不了以红色挂彩。红色代表世间的种种诱惑,象征着生命的追求和世人的欲望;经过源远文化意识熏陶,红色已涵盖了世间的特色,红色即是世间。
79、且看在华山之巅,对江湖留下的最后一句话:“今番良晤,豪兴不浅,他日江湖相逢,再当杯酒言欢。咱们就此别过。”,说着袖袍一拂,携着小龙女之手,与神雕并肩下山。
80、的确,人们总是不能满足,常常羡慕别人的富有,懊恼自己的贫穷。其实,人生百年,转眼成空。所有的一切都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别让自己在忧伤中度过,别让自己在贪婪中挣扎,随缘顺安,开心生活。人,活的是心态,心态端正平顺,人生就端正平顺了。
81、 修行人要“善用其心”,用什么心?用菩提心。用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你要用这个心。
82、 卢照邻《长安古意》中有“弱柳青槐拂地垂,佳期红尘暗天起。”宋朝程颢的《秋月》中有“隔断红尘三十里,白云红叶两悠悠。”曹雪芹的《红楼梦》第一回中也说道“有城回阊门,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可见红尘二字都是指世俗的、官场的、富贵人间的繁华景象。
83、一是认识到人有灵魂,二是灵魂戒贪。如果认为人没有灵魂,任意妄为,贪得无厌,是永远也看不破红尘。
84、《现代汉语词典》解释:看穿人世间的一切,指对生活不再有所追求。红尘是由两个字组成:红与尘。红色是传统中国的最爱,新年佳节或是一般喜庆都少不了以红色挂彩。红色代表世间的种种诱惑,象征着生命的追求和世人的欲望;经过源远文化意识熏陶,红色已涵盖了世间的特色,红色即是世间。
85、俗语看破红尘,谓看透尘世的虚妄污浊,不足留恋。常用以形容达观、洒脱。
86、看破红尘是看破红尘的浮躁,看破自己的狭隘,看破对社会的误解,看破烦恼的不真实,让自己具有幸福感和快乐,敢于去走人生的道路。
87、 有一天,四个年轻人从这里经过,被这繁星般的浆果吸引住了。于是,他们决定,从小路的起点走到终点,每人摘一枚浆果,看谁摘得最大,每人只有一次采摘的机会,而且只能一直朝前走,不能走回头路。最后的情况是:一个年轻人从众多浆果中精心挑选了一颗最大的;一个年轻人挑了自己最喜欢的一颗浆果,因为喜欢,故自认为是最大;一个年轻人一路寻觅,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也没采到最大的;一个年轻人一路走去,面对鲜红的浆果,看得眼花缭乱,认为哪个都好,于是随便擒了一枚,结果和别人一比较,后悔不迭。
88、佛教所说的“尘”,系译自梵语pajas,意为污染,谓能污染人的真性。“尘”又与“境”同义,指外部一切感知认识的事物。佛教认为,尘境是一心所变现的,并非真正的客观实在,属于虚妄的“似外境现”。后因以红尘指虚幻的尘世间。
89、 看破、放下、布施这六个字,是学佛的根基;只要勤修布施,身心一切都舍掉,就能做到看破、放下。
90、三角恋的关系就是这样,郭襄一见杨过误终身,张君宝一见郭襄误百年。郭襄用了一辈子去追寻杨过,可是在其四十岁那年,却大彻大悟,看破红尘,创立了峨眉派,很多疑问接踵而来,郭襄四十岁那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是她找到了杨过?是杨过死了?还是小龙女死了?
搜索更多
91句看破红尘是什么境界精选文案集锦相关文章
相关热门文章
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发送邮件,我们会及时对已转载的信息做删除处理。本站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本站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