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句百年孤独的意义及价值精选文案集锦
百年孤独的意义及价值
1、《百年孤独》的叙事者正是在使现实魔幻化和使魔幻现实化的讲述中,确立了一种关于魔幻的真实性的信念,同时他把自己的一切讲述的意义和价值,定位在神话、传说和预言之中,并进而重新建构了关于“真实”、“现实”的理念。在某种意义上说,“真实”、“现实”、“历史”这些概念都是建构性的,也就是说有虚拟性,是建构、拟想出来的。
2、因为家族中曾有过近亲结婚,结果生出了长猪尾巴的孩子,那孩子成年后,叫一屠夫砍了猪尾巴,不幸流血身亡。(百年孤独的意义及价值)。
3、在《百年孤独》发表之前,马尔克斯在拉丁美洲文坛之外并不广为人知。《百年孤独》刚一面世即震惊拉丁美洲文坛及整个西班牙语世界,并很快被翻译为多种语言。马尔克斯也一跃成为名噪一时的世界级作家。(百年孤独的意义及价值)。
4、大部分的情节大都十分的荒诞、魔幻。马尔克斯的写作风格是魔幻现实主义;有的情节会让你觉得过于荒诞,比如美人儿蕾梅黛丝裹着床单升天;有的情节又写得十分真实,比如在金便盆中拉屎长大的费尔南达因生活的糟心而对丈夫喋喋不休的抱怨,我在现实中找到了一模一样的案例。在真实与魔幻中来回切换,会让你找不到北。
5、一个幸福晚年的秘诀不是别的,而是与孤寂签订一个体面的协定。
6、而这部小说所采用的创作手法“魔幻现实主义”至此才广为世人接受,人 们也因此开始阅读这一文学流派的其他作品。 《百年孤独》一面世即震惊拉丁美洲文坛及整个西班牙语世界,并很快被翻 译为多种语言。
7、1982年,瑞典文学院认为,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中“创造了一个独特的天地,即围绕着马孔多的世界”,“汇聚了不可思议的奇迹和最纯粹的现实生活”,因而授予他诺贝尔文学奖。智利大诗人巴勃罗·聂鲁达盛赞马尔克斯,称他是“继塞万提斯之后最伟大的语言大师”,还有人把《百年孤独》称之为“拉丁美洲的《堂·吉诃德》。而《百年孤独》的艺术魅力正在于其魔幻色彩、孤独主题与悲剧意蕴,因为幻想与现实的融合所营造出的魔幻之境引人人胜;马孔多人辛酸了百年的孤独之旅令人心碎;埋藏在作者内心深处的悲愤之歌使人振奋。《纽约时报》称《百年孤独》是“继《创世记》之后,首部值得全人类阅读的文学巨著。”
8、百年孤独,千年孤独,万年孤独,我想孤独寂寞不就是生命的本质吗?
9、这个“我”,是在信息纷扰之中保持清醒的分析和判断,不盲从于多数,不禁锢于传统,不跟随于潮流,时时倾听自己的声音。
10、几千年来,大诗人面对苍穹时,都在感叹生命的短暂,感受着生命的孤独,思考着生命的价值……
11、因此遭到邻居阿吉拉尔的耻笑,何塞杀死了阿吉拉尔。从此,死者的鬼魂经常出现在他眼前,鬼魂那痛苦而凄凉的眼神,使他日夜不得安宁。他们只好离开村子,外出寻找安身之所。经过了两年多的奔波,来到一片滩地上,由于受到梦的启示决定定居下来。后来又有许多人迁移至此,建立村镇,这就是马孔多。布恩迪亚家族在马孔多的历史由此开始。
12、作家以生动的笔触,刻画了性格鲜明的众多人物,描绘了这个家族的孤独精神。尽管很多人为打破孤独进行过种种艰苦的探索,但由于无法找到一种有效的办法把分散的力量统一起来,最后均以失败告终。
13、循环式时间必将为小说带来“叙事的革命”,这是不言而喻的,《百年孤独》正是以此释放了作家的历史想象力,进而给读者以交错、炫目的阅读感受。与《百年孤独》相比,中国当代小说在1980年代中期的先锋实验或许并不着眼于故事的历史经验和丰富的文化信息,他们只是将其作为形式化实践的一种重要手段,进而使叙述从故事中分离出来并传达出另外一种声音:故事可以由这道语式的介入而任意产生转换、中断和拆解、重组,而叙述主体则可以凌驾于故事之上,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主观书写。
14、终有一位破解了家族的密码,却最终解读出孤独的宿命。
15、何塞·阿卡迪奥·布恩迪亚是西班牙人的后裔,住在远离海滨的一个印第安人的村庄。他与乌苏拉新婚时,由于害怕像姨母与叔父结婚那样生出长尾巴的孩子,乌苏拉每夜都穿上特制的紧身衣,拒绝与丈夫同房。
16、空气清新透明的很,不经意间仰头一看,深灰色的穹庐上点缀着几颗明亮的星星,这在久居的都市里已经久违了。我欣喜地仔细观察辨认,说实话我不认识那些星星了,我们好像离大自然越来越远了。但有三颗光线很弱的星星⭐⭐⭐连成了一条直线,我估计那是北斗七星中的三颗。
17、外部原因是外旅的经济和文化入侵,内部原因是拉美地区的民族品性中落后、腐朽的因素。
18、当火车沿着铁轨开进马孔多时,香蕉公司也在这儿落地生根,马孔多从一个小村落渐渐发展成了一个小城镇,繁华到了顶点。
19、没有感情的战争狂人用战争冲淡孤独,又被孤独吞噬掉后半生。
20、从1830年至19世纪末的70年间,哥伦比亚爆发过几十次内战,使数十万人丧生。该书以很大的篇幅描述了这方面的史实,并且通过书中主人公带有传奇色彩的生涯集中表现出来。政客们的虚伪,统治者们的残忍,民众的盲从和愚昧等等都写得淋漓尽致。
21、如果宿命早已被谱写,那我们又何必那么辛劳地去追逐心中的期盼呢?
22、乌尔苏拉临死前告诫后人,千万不要近亲结婚,但家族最后的子孙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还是选择了和自己的姨妈阿玛兰丹·乌尔苏拉相爱,并生下带着猪尾巴的儿子。
23、面对生命的无常,所有的灵魂不终究孤独吗?面对宇宙的苍茫和无限,感怀人生的短暂和寂寞不是永恒的文学主题吗?
24、当晚年的奥雷里亚诺上校因退伍军人没有收到养老金而想要再次起义时,却得不到重要政治伙伴的响应了。
25、人不是该死的时候死的,而是能死的时候死的。
26、这块著名的玛德琳蛋糕,教我们要慢慢生活,体会生命中的奇妙时刻,一种想象的,非现实的快乐,像诗人一样的生活,毕竟一生中的大部分时光,不是由恋爱结婚成功带来的,却都是由这些不经意似乎毫无价值的瞬间组成,用心体会产生快乐的心情,对我们的生活来说其实很重要。
27、徽派鹏晨装饰始创于2009年,为鹿城服务了11年,已服务业主超过万数。2019年再度整合市场一线品质材料,推出整装。
28、《百年孤独》风格独特,既气势恢宏又奇幻诡丽。粗犷处寥寥数笔勾勒出数十年内战的血腥冷酷;细腻处描写热恋中情欲煎熬如慕如诉;奇诡处人间鬼界过去未来变幻莫测。
29、是啊,家族中的每一代最终都不可避免的走向孤独。看似风光无限的布恩迪亚家族,实则彼此之间勾心斗角,尔虞我诈。掩映在繁荣之下的,依旧是孤独。
30、记得我国当代最著名作家莫言,在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曾经说过一句耐人寻味的话,他说:“如果我没有读过《百年孤独》的话,或许我一个字也写不出来。”从中可以侧射出这部伟大作品的巨大能量!
31、马孔多由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带着乡亲们在这里定居后,它就慢慢发展成了一个小镇。
32、七点多钟,天色已全黑了下来。可能是春节假期的原因吧,马路上的车不多,公园里的人也很少,有种热闹之余的寂寥之感。
33、仿佛是某种病态的特权,从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到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再到何塞阿尔卡蒂奥第甚至于丽贝卡,都把这场孤独之旅视为一种最高享受,好像只剩一人的探戈,在优美的舞步中滑向死亡的终点。
34、孤独本身就是生命存在的一部分,面对它有的人想抵抗,但却发现激烈的抵抗最终也不能让它完全消失。生活在现代都市里的人群,在每天的忙碌穿梭、喧嚣繁华之后,人们的内心总会在某一时刻被一种难以抗拒的孤独袭扰。就如同无论是《百年孤独》里面那各种极端或疯狂的方式,亦或是转换成现实的生活中,疯狂沉醉于网络游戏也好,电视也好,赚钱也好……各种各样的发泄排解方式,虽然它们充实了我们的生活,但我们渐渐也从这日复一日重复的形式中找不到最初的那种感觉,或者说是迷失了真实的自己。
35、长着猪尾巴家族的最后一人,在飓风中被蚂蚁吃掉……
36、《百年孤独》作家以生动的笔触,刻画了性格鲜明的众多人物,描绘了这个家族的孤独精神。在这个家族中,夫妻之间、父子之间、母女之间、兄弟姐妹之间,没有感情沟通,缺乏信任和了解。
37、这一类动物的象征意义,相当一部分是基于拉美的本土文化背景,是拉美人的公共象征,即文化共同体共同分享的象征。就像基督教文化中十字架象征基督,五六十年代的中国,苍松翠柏象征牺牲的烈士。这是一些“集体表象”。
38、在阅读这部小说之前,曾经通过多种媒介了解过这部巨著。偶然的一次外出,在书店当中看到了这本被众人追捧的传世之作,引起了我巨大的兴趣。购买后,我急不可耐地进入阅读状态,读了几个章节后,顿觉一片混乱,我被众多相同的姓名,无数的插叙、倒叙弄晕了,根本不解其义,于是我放弃了阅读。一段时间后,整理书架的一次偶然契机让我重拾这本书。耐着性子,再次阅读,细细品味作者的用心。虽然目前还没将整本书阅读完毕,但心中的所思所想犹如泉涌,不吐不快。
39、全书题名的第二层意义是“孤独”,马尔克斯看到,造成拉丁美洲的不幸和灾难,有外来的原因,也有本身存在的内部根源,尤其是人们精神上原因。
40、 在珍视记忆的同时,小说中那些陷入孤独的人物却也感受到了记忆的沉重压力,随着这种压力愈加沉重,一旦不堪重负,人们会选择在健忘中逃避。丈夫离奇死亡之后,丽贝卡的沉重记忆导致她把自己与世隔绝起来,不与人接触,生活在回忆当中。她认为自己找到了曾经苦苦寻觅的安宁,“在这里,记忆因思绪无情的力量化为实体,如同活人一般在幽闭的房间里游荡”由于沉湎于过去美好幸福的回忆,她放弃融入这个不断变幻的时代。在奥雷里亚诺上校身上,我则发现了与丽贝卡完全相反的性格特征:他几乎丧失了所有的记忆。奥雷里亚诺上校生活在永无止境的循环往复之中,他不断把他执迷收藏的小金鱼卖掉、获得金币、溶化金币、重新制作小金鱼。布恩迪亚家族染上了双重疾病:怀旧和健忘。前者把人们禁锢在过去,后者把人们禁锢在现在。二者看似毫不相干,实则根源于同一事物——布恩迪亚家族无法避免的孤独宿命。由此可见,倍受煎熬的布恩迪亚家族注定要在时间的循环中往复,在命中注定的孤独中沉沦,根本无法走向未来,直至生命耗费殆尽。
41、他把这种精神生活上普遍存在的问题归结为孤独。他笔下的布恩蒂亚家族的成员,尽管在外形和个性上各有不同,但是孤独精神却是他们的共性,这种特性代代相传,支配着他们的行动。
42、我们前面讲的阿卡迪奥死亡的那段细节,恰恰说明了这种叙事的信念和语调。在小说中,叙事者的这种信念和语调,其实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读者直接面对的只有叙事者。叙事者的信念和调子决定了一切。甚至有学者说,对意义的探求始终是由叙事者承担的。
43、介绍一个家族在一个世纪中的崛起与衰落的过程,围绕着其中两个兄弟与取了他们相同名字的后代的故事。故事中的每个人都是孤独的,而又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拥有自己的信仰,自己的理念、信条与行事的标准、动机与准则。
44、《百年孤独》因为他独到的艺术成就而让马尔克 斯走向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的领奖台,马尔克斯也因此而成为拉美小说界的“掌门 人”,评论界称赞他的《百年孤独》为“20世纪用西班牙文写作最杰出的长篇小说 之一”。
45、百年孤独,讲的是一个家族的历史。一个孤独的历史。里面的人物的死亡全是一种孤独中死去的。什么是孤独。不被人理解。人生的境遇总有一款孤独适合你。这就是这部作品伟大的原因。 小时候,没有玩伴的孤独;年轻没有对象的孤独;有了新想法,无人理解的孤独; 怀才不遇的孤独等等吧,在书中都有体现。 个人是这么觉得的,读的遍数不多,是本常读常新的好书
46、初读这本书,被反反复复的奥雷里亚诺、阿尔卡蒂奥、雷梅黛丝、阿玛兰坦绕晕了,专门找来了人物关系图对照着读。读着读着,越来越发现,其实大可不必搞清楚他们谁是谁,无非是你来我往,不同故事的尽头是同样的孤独,然后遗忘掉上一个、迎接下一个。
47、老大是哥哥何塞·阿尔卡蒂诺,老二是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老三是阿玛妲(女儿)。
48、在阅读本书之前,建议大家找个家族图谱配合着来看。
49、《百年孤独》,是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创作的长篇小说,是其代表作,也是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著”。
50、他把 读者引入到这个不可思议的奇迹和最纯粹的现实交错的生活之中,不仅让你感受许 多血淋淋的现实和荒诞不经的传说,也让你体会到最深刻的人性和最令人震惊的情 感。 书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是深刻得让你觉得害怕。
51、这个“我”,是表达自我、接纳他人,勇于阐述自己的见解,倾听不一致的观点,走自己的路,并接受不一样的其他人。
52、一场绚丽的孤独盛宴,从孤独中开始,在孤独中结束,仿佛道尽了人世间所有的孤独。
53、顶点之后就要走向衰败,香蕉公司的资本家布朗先生剥削工人引发了工人罢工运动,随后军队来到马孔多,将在聚集在车站的3000名工人用机关枪射杀,尸体全部搬到火车上运走。
54、记得小时候学过的一篇课文《孤独之旅》。里面的主人公在偌大的芦苇荡里放鸭。在纯粹中寻求自我,在单调中逐渐成长。
55、孤独是需要被摒弃的,但孤独又是不可避免的。孤独的感觉并不一定是负面的,它有时更会成为我们前进的一种动力,会帮助我们用于品味人生,勇于面对个人挫败的感觉。如果说有这样一种东西,能够让我们看清自己的现状,听清自己的内心,那就应该是孤独。一个人孤独时就像是我们与自己内心的深刻对话,让我们能够在世俗繁华之中有那么片刻的清静,如同全世界只剩下自己心脏跳动的声音,这样我们就能够更清晰地了解自己内心的所思所想。孤独还可以让人做到自省与深思,使得一个人更完善,更加有深度与厚度。所以,学会享受孤独吧,享受这与自己对话的每个片刻,在心灵深处为自己保留一方空间。
56、 由于时间的不可分割性,有时候预见未来跟回忆过去一样简单。贯穿全文的梅尔基亚德斯的预言证明了事件在时间中的持续发展:在故事的开端,这个象征着“新世界文明”的神秘老吉普赛人就已经预言了结局,似乎不同的事件全都在同一时刻发生了。同样,梅尔基亚德斯和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幽灵的出现以及奥雷里亚诺第二等人与梅尔基亚德斯幽灵的对话都说明了那些生活在过去的人与现在活着的人共同存在于同一时空之中。
57、在《百年孤独》中,布恩迪亚家族的人名字代代重复,与之相对应的,是人物性格、外貌特征和人生经历的层出迭见,这反映出小说并没有将过去、现在和未来明确地分割开来,相反,过去、现在和未来处于混沌状态,与拉丁美洲循环往复的百年历史一起在变幻的人事中重蹈覆辙。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第一个注意到时间在马孔多是不确定的,是循环往复式的。“他花了六个小时观察各种事物,试图找出一分一毫与前一天的不同之处,期待发现某种变化能证明时间的流逝……最后彻底确认了仍是星期一。”(1)从此,他彻底混淆了时间,在每个同样的“星期一”里渐渐陷入无法自拔的孤独。更为严重的是,当人们无法区分过去和未来时,这种时间上的同时性会导致健忘症。正如失眠症来袭之时,马孔多的人们在日复一日的无所事事中,逐渐变得健忘。即使他们用文字描述事物,“继续在捉摸不定的现实中生活,只是一旦标签文字的意义也被遗忘,这般靠词语暂时维系的现实终将一去不返”。
58、布恩迪亚家庭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孤独,他们承受着“灵魂的折磨”,同时又独自享受着孤独。孤独是什么,也许是心灵最深处的秘密。孤独是这个世界上永远无法根除的东西。它就像一个灵魂的黑洞,甚至很难看透它自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孤独,有那么一刻你不想告诉任何人你的痛苦,在孤独中受苦,你喜欢躲在角落里没有人静静地享受孤独。
59、孤独,打自这个家族诞生在这个世界上就与这个家族的命运紧紧的相连在一起,他们生来是孤独的家族,死后也并没有逃脱孤独二字。
60、这个“我”,还有很多,可以是自律自己的生活、健强自己的体魄、充实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认知,总之,找到“我”,强化之。
61、无论评论者在阐释“寻根派”与马尔克斯《百年孤独》之间关系时存在怎样的“误读”,都无法从事实上取消这一“会通”关系,只不过在使用“开放性的眼光进行研究”“对自己的艺术把握世界的方式进行反省”和使用“未曾有关的观念与方法进行创作尝试”的时候,我们作家的“根”在东方,“东方有东方的文化”,这使得任何一种外来文化资源在历史化的进程中,必然逐步呈现出“零散”“分散”的辨识状态。
62、从文学的更深层面来看,《百年孤独》在接受角度的“繁荣”应该直接归因于潜藏其中的巨大的文化心理认同。《百年孤独》在当代中国深受欢迎,甚至大有不读便“落后形势”之势,其原因当然与198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有关。“诺贝尔情结”自现代文学发端就一直困扰着中国文坛,但语言翻译和文化的原因已使中国作家对于汉语写作获此殊荣几乎失去热情,而同是第三世界的拉美作家马尔克斯可以获奖,并由此引发“世界性的爆炸”,这给当代中国作家特别是青年作家以强大的心灵震撼。《百年孤独》的诞生与中国文学有着极为相似的历史文化语境和现实文化语境。首先,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在主题内容上多涉及家族和历史,创作手法上呈现出变形、夸张、象征、神秘等特征,这恰与中国丰厚而深远的史传、志异、传奇式的文学传统相应,而且中国大陆幅员辽阔,地域文化复杂多样,这也为《百年孤独》的传播提供了巨大的空间。无论是扎西达娃、马原笔下的西藏,还是“寻根派”姿态各异的地域风情与文化景观,我们都不难从中发现:现实与神话、真实与魔幻其实并不存在不可逾越的距离,它们或许就是人们身边活生生的现实抑或历史记忆。
63、事件发生后,马孔多下了很长一段时间的暴雨,并就此没落,最终被飓风抹去。
64、既然一切都已经梅尔吉亚德斯写在了羊皮卷上,你要过什么样的人生都早已注定。
65、《百年孤独》开头写冰块为什么显得神奇?称它为“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发明”?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因为马孔多太酷热了。
66、《百年孤独》的故事发生在虚构的马孔多镇(马尔克斯称威廉·福克纳为导师,显然深受其影响),描述了布恩迪亚家族百年七代的兴衰、荣辱、爱恨、福祸,和文化与人性中根深蒂固的孤独。其内容涉及社会和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说是拉丁美洲历史文化的浓缩投影。《百年孤独》风格独特,既气势恢宏又奇幻诡丽。粗犷处寥寥数笔勾勒出数十年内战的血腥冷酷;细腻处描写热恋中情欲煎熬如慕如诉;奇诡处人间鬼界过去未来变幻莫测。轻灵厚重,兼而有之,被公认为魔幻现实主义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被称为“20世纪用西班牙文写作的最杰出的长篇小说之一”
67、故事中的每一个角色都有他死去时的场景描写,你只有读完他一生所发生的事情,才会在他死去时感慨万千。
68、再次过马路时,迎面走来一对说笑着的年轻夫妻,妻子靠后一点,她的手搭在爱人的肩膀上。同他们擦肩而过后,我才意识到那位妻子可能有眼疾。
69、加西亚·马尔克斯曾经近乎绝望地指出:“拉丁美洲的历史也是一切巨大然而徒劳的奋斗的总结,是一幕幕事先注定要被人遗忘的戏剧的总和”,这样的历史象征了孤独,就是“百年的孤独”。
70、《百年孤独》的故事发生在虚构的马孔多镇(马尔克斯称威廉·福克纳为导师,显然深受其影响),描述了布恩迪亚家族百年七代的兴衰、荣辱、爱恨、福祸,和文化与人性中根深蒂固的孤独。其内容涉及社会和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说是拉丁美洲历史文化的浓缩投影。
71、马尔克斯说,一个人很难选取最本质的东西对其十分熟悉的环境做出艺术的概括,因为他知道的东西那样的多,以至无从下手。要说的话是那样的多,最后竟说不出一句话来。这就是所谓的“不知从何说起”。就是说,材料极多,极其熟悉的事物反而更难写。(所以作家最容易写的是游记。)
72、我们在外部世界不断寻找可以给予我们热闹、刺激、新奇的情感慰藉,每天花了大量的时间投入到外部世界之中,为了得到更多的物质财富,为了改变他人对自己的看法,为了获取更多有趣的、好吃的、有意思的,在循环往复的孤独中寻找那些“永远”的陪伴,寻找那些“知己”的理解,寻找那些“不变”的热爱,寻找那些“刻骨”的誓言,然而,这些外部的世界往往是由情绪构建的,情绪都是有保质期的,真正的永远是否存在,真正的知己又有几人,那些热爱追着追着就变了,那些“下次一定”走着走着就忘了。
73、为一些荒诞可笑的理由,匆匆的完成他们来到这个世界上他们认为必须非做不可的事情。他们每个人是独立的,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之处。他们是家族的一份子,又似乎并不属于这个家族,他们最大的相似点,就是孤独二字。
74、想爱什么人就去爱,结局早已被谱写,但只有你去爱了才能知道。
75、纵观这本书的基调:孤独、疯狂、迷茫,这是我最大的感受。《百年孤独》为马尔克斯赢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不少人在分析这部作品的时候,说小说反映了拉丁美洲的历史演变和折射社会现实等。我还远没有看到如此深远的意味。书中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孤独”。说到孤独,其实不仅仅是表现在这本书中,生活中的孤独应该是无所不在的。一个人不管外表多么开朗也都会有孤独的时候,只是我们每个人面对孤独的处理方式不同。本书中细细品味整个布恩蒂亚家族的特点,这是一群不会表达个人情感的人,他们有的只是沉默寡言与偏执。他们可以整日不与周围任何人说话,只是执着于一个目标近乎疯狂地表达与发泄,各种行为都完全只忠于自己心里的需要。他们的这种做法渐渐使得整个家族与世人隔绝,最终每个人都以不同的方式疯狂致死。这个家族中的第一人被绑在了树上,而家族中的最后一人刚刚出生,尚未了解什么是“孤独”的时候就被蚂蚁吃掉。作者在创作上体现出“变现实为幻想而又不失其真”,这是魔幻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相较于我之前读过的魔幻题材的作品如托尔金的《魔戒》三部曲,《百年孤独》给我的感官带来的冲击更加激烈。阅读的过程中从头至尾,书中的每个细节,既有着孤独的基调,又不失言语间的写实性,让人好像完全置身于作者所创造的情境里面,欲罢不能。
搜索更多
76句百年孤独的意义及价值精选文案集锦相关文章
相关热门文章
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发送邮件,我们会及时对已转载的信息做删除处理。本站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本站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