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 可爱昵称网 > 心情说说 > 正文

57句王阳明全集白话文精选文案集锦

王阳明全集白话文

1、立功上——王阳明多次平定叛乱,几乎没有败绩;

2、但最让我敬佩的,却是杨继盛。他上疏力劾严嵩“五奸十大罪”,却遭诬陷下狱,不惑之年就屈辱故去。但是,他真的就这样死去了吗?没有,他的精神活了下来,名震天下,永垂青史,因为他的坚忍、顽强、正直。他也坚信:严嵩之患终有一日能予以肃清。(王阳明全集白话文)。

3、在王阳明看来,“知”与“行”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甚至可以说,“知”与“行”是二而一的事。真正的“知”,是一定能够“行”的;而真正的“行”,也一定是包含“知”的。王阳明说:“我今说个知行合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须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传习录》)这就是说,真正的“知”是良知,而良知是不使不善之念产生的,不善之念一冒头便被“克倒了”,所以,这“知”其实也是“行”,是克除不善之念的一种行动。王阳明画像

4、由此,我又想到了徐霞客:他本是一介草民,但他却怀揣着游历天下的理想,征服了无数座高山,跨越了千万条沟壑,成为我国地理学的基石。在滔滔的历史长河中,他并不起眼,而徐霞客的故事却是本书的结尾,发人深省:我们每个人都无法占据历史的至高点,光耀千秋,但只要我们坚持过、执着过、奋斗过,即使我们仍无所成就,可我们也无所遗憾!

5、《王阳明全集》问世以后,受到无数学人的一致赞誉。

6、王阳明的心学理论中的核心,就是"致良知",也就是在日常的言行之中体现良知,知行合一。”

7、如此严峻形势,战斗还是转移南京,关系着国家命运,战斗不一定能赢,而转移则是直接丢了半壁江山,于谦给出了答案:“建议南迁之人,该杀!”

8、《传习录》中说:“吾辈用功,只求日减,不求日增。减得一分人欲,便是复得一分天理,何等轻快脱洒!何等简易!”意思是说,无论是做学问还是做人,每天所追求的应该是减少而不是增加。因为只有减了一分欲望,才能恢复了一分良知,这是多么轻快洒脱的事。

9、愿你我都能成为高层次的人,多关注内心世界,多在精神领域下功夫,不拘于凡尘俗事,成就一番大事业。(王阳明全集白话文)。

10、每天拼命和欲望打交道的人,是否可以拥有一颗平常心?答案绝对是否定的,因为欲望本身就是我们平常心的敌人,它存在的价值,就是让你和平常心绝缘。相反,只有减少欲望,你才能心情平静,只有心情平静了,你才能清楚地看到自己的良知,才会有无处不在的平常心。

11、而立,是人能自立于社会。在修身上,表现在正确人生观的建立。不惑是在正确的人生观之上,不断巩固的阶段。知天命,是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转化的过程。知天命的外在表现,就是不怨天,不尤人。人生达此境界就可霍然开朗,洞达明悉了。通俗的说,就是活明白了。这个阶段就是陶渊明说的,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不卑不亢,不埋怨父母,不羡慕别人。

12、我开始学书法的时候,对着古时候的帖子练习,只能够学到字的外形。后来,我拿起笔来就不轻易落笔,先是聚精会神,在心里先有了字形,时间长了逐渐领会了书法的奥秘。后来读程颢先生的书,书里说:“我写字非常恭敬,不是非要把字写好,实在是因为这就是学问”。

13、王阳明在贵阳北部修文县县城龙场镇龙场悟道之后,非常深切地了解到了生命的真相,是一种苦思后的彻悟。王阳明认为心灵态度决定行为方式、世界观点,例如《列子》故事之“疑邻窃斧”。从此与朱熹学说分道扬镳,建立了心学体系大成的开端。

14、程朱理学包括陆九渊都主张“知先行后”,将知行分为两截,认为必先了解知然后才能实践行。王守仁提倡知行合一正是为了纠朱学之偏。

15、严格来说,中国历史上只有他一人全部做到。即使像孔子、诸葛亮、张居正这样的人物都无法三者并具。

16、孔子的这个修养过程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并不容易。现实中五十依然糊涂,七十还活不明白的人比比皆是。可见,圣人之言,看似简单,要做到,没那么容易。

17、明末清初书画家归庄说:“阳明先生一代儒宗,而亦工于书法如此,岂非艺即道耶?余学道未成,而素有能书之名,既耻为一艺之士,其敢不勉!”

18、第如果要区别出“知”与“行”的话,那么,“知”就是“行”的出发点,“知”是用来指导“行”的,这是就二者的功能了分析的,其实,真正的“知”不但能“行”,而且“知”已经在“行”中了;而“行”是“知”的归宿,是“知”的实现,而真切笃实的“行”已自己明察“知”在起作用。

19、这个学说的另一个主要部分就是关于“知行合一”理论。而此理论其实是在他的“心即理”和“致良知”的根本观点上引申出来的。

20、从前有对夫妻,他们带着毛驴上街赶集。一开始两人牵着毛驴往前走,路人看见了纷纷指责:“这两人是不是傻,有驴不骑还走路?”

21、原文:克己须要扫除廓清,一毫不存,方是。有一毫在,则众恶相引而来。

22、没有指望,没有援兵,没有希望,只有他一人。

23、《明朝那些事儿》第二本后面介绍了明朝经历了“仁宣之治”后开始进入了动荡时期。大宦官王振把持朝政,胡作非为,导致二十万精兵毁于一旦,“仁宣之治”的资本全部赔光。每看到这里,我都为明朝的损失而痛心,军队全军覆灭,都城空虚,人心惶惶,投降逃跑言论甚嚣尘上,甚至连皇帝都被抓走了。不过关键时刻著名的忠臣于谦力挽狂澜取得了胜利。于谦这种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这个片断告诉我们:英雄是力挽狂澜扶大厦于将倾者,也复原了那场惊心动魄的战争。

24、既非要字好,又何学也?乃知古人随时随事只在心上学,此心精明,字好亦在其中矣。

25、今天跟大家谈谈王阳明,阳明先生是历史上了不得的人物,历史上把他定位为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其实他还是书法家,只是书法对比他的文韬武略,不足为道。其代表作有《王阳明全集》、《传习录》、《大学问》等,后世对他作品的评注作品,以及阳明心学的研究著作很多,其学术思想传至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影响甚广。其中比较有名的包括清梁启超的《传习录集评》,那更是大师评大师。

26、《王阳明全集》是研究王阳明心学思想及王阳明一生最重要的著作,是儒家思想中最具个性、最具争议的代表作,同时也是一部现代人成功修身、强大个人内心的励志作品。

27、《传习录》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哲学思想,是研究王阳明思想及心学发展的重要资料。上卷经王阳明本人审阅,中卷里的书信出自王阳明亲笔,是他晚年的著述。

28、夫妻俩一想,就让丈夫骑上驴,妻子牵着往前走,路人又议论了:“这男的也太不疼爱老婆了吧,自己骑着驴让老婆走?”丈夫听见后感觉面子有点挂不住,于是两人都骑上毛驴继续往前走。

29、纵观古今能人异士无数,能做到“三不朽”的人寥寥无几,即使像孔子、诸葛亮、张居正这样的人物都无法三者并具。

30、黄勉叔问:“心无恶念时,此心空空荡荡的,不知亦须存个善念否?”

31、也就是真正致知的人,真正见性的人,真正明明德的人,已经获得了真正的智慧,心做回了主人,不再被意识(物)所左右。待人接物都是自然流露,一言一行都会自然地体现出来。

32、每个成年人,都应该读一读王阳明,那些至今纠缠我们的问题,他早在500年前就已看透。

33、嘉定十年(I217年)宋慈中乙科进士,授浙江鄞县(今浙江宁波市)县尉,遇父病危赴任。

34、就是说,世人只能够看到书法,看不到人。书法的光辉超越了个人的光辉,这就是一个写字好看的人,或者进一步说,就是一个人写的字好看。

35、王阳明说:“知善知恶是良知。良知是天理之昭明灵觉处,故良知即是天理。良知只是个是非之心,是非只是个好恶。只好恶就尽了是非,只是非就尽了万事万变。故致此良知之真诚恻坦以事亲便是孝,致此良知之真诚恻坦以从兄便是悌,致此良知之真诚恻坦以事君便是忠,只是一个良知,一个真诚恻坦。”(《传习录》)

36、价格也是超级划算,全套8册+1本赠品,原价598元,赶上限时特惠价:全套只要269元!节省300元~

37、要了解一个人的思想,一定要先了解其所处的环境,王阳明一生经历了明朝成化、正德、嘉靖三朝皇帝,一生仕途坎坷,始终不得朝廷重用,按其才能,实有入阁拜相之能,但偏偏遇到正德这种荒诞之君,即使后来嘉靖即位,也因朝中嫉贤妒能,受到排挤。如果其父受到朝廷重用,其作为官二代,反而不一定能有所作为。也正因此,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可以用来讲学授徒,也正因为被贬谪到贵州边远山区,才有龙场悟道,从而思想得到升华。也正是他在这种深渊境遇中,方能找到我心即宇宙的这种心术。而擒贼平乱的丰功伟绩,正是他知行合一的体现,也进一步促成了他学术思想的广泛传播。

38、他认为“理”不是在万物之中,而是在人的真心之中,所以他的格物说就是:“心者身之主,意者心之发,知者意之体,物者意之用。”

39、白话来说,就是这个真心是身体的主,意识是由心产生的,知就是意识的本体,物是指意的作用。

40、现在练习书法的越来越多,在修习书法的同时,了解一下方法很重要。

41、《明朝那些事儿》,这套书一共有七部,它主要讲述的是从1344年到1644年这300年间关于明朝的一些事儿。它以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对明朝的十七帝和其他权贵和小人物的命运进行全景展示,由其用大量笔墨描写了官场政治、战争以及带王心术……

42、书中朱元璋的精明,于谦的正直清廉,张居正的刚正不阿,王守仁的无懈可击,孙承宗的神机妙算,都使我感慨万千,而真正令我仰慕的还是徐宏祖(徐霞客)。精于权谋的野心家、政治家,在朝野中明争暗斗,为了地位,、权力去陷害他人,而却忘记了自由,忘记了生活。他们眼中的成功就是排斥他人,跻身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内阁首辅,他们被历史制度牵着鼻子走,虽然为历史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但他们的人生并不成功,并不幸福。我只羡慕徐宏祖!

43、30岁之前,王阳明的人生充满了各种不确定性。

44、而最让我佩服他的是,他在什么都没有的情况下,平定了宁王朱宸濠的造反。什么是什么都没有呢,宁王造反买通当地所有官员,没买通的也被宁王干掉了,朝廷根本没人知道宁王开始造反了,而王守仁是死里逃生跑出来的,造反已经开始了,等着朝廷知道这事情派兵前来,宁王都造完反南京登基称帝了。

45、知行合一是明朝思想家王守仁提出的哲学理论,即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实行其事,是密不可分的。知是指内心的觉知,对事物的认识,行是指人的实际行为。它是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主要是关于认知实践方面的。

46、每天看上一篇,在仓皇忙碌的都市生活中,领会征服无数大人物的“心学”。

47、他的一生,真正做到了左宗棠所谓的“立德、立功、立言”圣人三不朽。

48、最后是夺门之变,也是我最悲痛、愤恨的章节,讲述了奸臣徐有贞、石亨、曹吉祥三人胡造谎言诬陷于谦,朱祁镇信以为真,处死大英雄于谦。这三个人欺骗皇上,借刀杀人,换来了自己的荣华富贵。我也深深感悟到——自私竟如此可怕。最后李贤通过重重困难,终于还于谦一个清白,将那三个奸臣全部处死。这样的结局,我也深感欣慰。

49、这由对“知行合一”目的的分析,王阳明便过度到他的学说的另一个重要部分,这就是王阳明的“致良知”学说。这“致良知”并非那么深奥,其实是从很平常的行为中就可以去理解的。

50、这段话的出处是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的《王阳明全集》。

51、而王阳明从六岁开始就阅读朱熹的著作,可以说,他是阅读朱熹的书成长起来的,他的思想也是受朱熹的影响而逐渐形成他的思想观点的。

52、《左传》曾言: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说白了,就是做人、做事、做学问,这也是我们今天成功人生的三标准。

53、《正说明朝十六帝》细述了明朝十六个皇帝的一生。从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宣宗的隐忧,英宗的仁慈,景帝的功绩,武宗的多情,万历的有为……这些都与我们往常的印象有所不同。

54、全套共八册,三十八卷,收录了迄今可考的王阳明所有文章。(现在市面上刊行的各全集,基本都是依据此刻本翻刻或排印。)

55、阳明心学核心思想的形成、缘由、本质,以及如何在人生各个关口发挥关键作用,全部融会在这套书里。

56、王阳明在龙场悟道之后讲:“圣人之道,我性已足。”意思就是让我们认真探寻自己的内心,从内心出发,进而去探索外在的世界,朝着良知的方向去努力。并且王阳明的心学并非“唯心主义”,他是强调“知行合一”的匠人精神,在内心坚定之后,对这个世界的了解也更加清晰,再用这套理论去进行实践,利用实践再来完善理念,力求把事情做到最好、最完美。

展开全文

搜索更多

57句王阳明全集白话文精选文案集锦相关文章

相关热门文章

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发送邮件,我们会及时对已转载的信息做删除处理。本站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本站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