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 可爱昵称网 > 心情说说 > 正文

54句爱默生论自然精选文案集锦

爱默生论自然

1、《论自然》及其后来的散文集,呼唤出一批用新的方式去思索和书写美国风景的作家。是爱默生率先描述了人类、自然与上帝之间的联系。是爱默生在自然中看到了与人类及其精神类似的象征。……是爱默生断言:‘自然将与精神携手来解放我们。’当然,是梭罗把上述观念付诸实践,不过,是信奉超验主义的爱默生首先看到了其可行之处。最重要的是,是爱默生将关于描写自然的散文带进了美国文学市场。

2、“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唤醒对大自然的礼敬!

3、黎明是我的亚述国,日落与月出是我的帕福斯或不可思议的仙境;正午是我的感觉与理解力的英格兰,而夜晚则是我神秘的哲学与梦幻的德意志。

4、实际上,爱默生眼中的自然屈从于人类之需要,是服务于人类的。在他的眼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主仆关系。自然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或者被人用来作为与上帝沟通的工具,或者被用作理解伦理道德的方式。爱默生认为,自然是沉默无语的,而人才是它能言会道的兄弟,是自然的代言人。因此他对自然的态度也是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可以说,爱默生的自然,是一种带有浓郁的说教和道德色彩的自然。自然服务于人,是为了让他履行职责,恪守道义,而不是让他沉湎于欢乐之中。对他而言,人走向自然只是某种暂时的精神旅行,不久理智将帮他重返人类社会的家园。(爱默生论自然)。

5、第三类是拂晓初醒,他们凝视着火红的东方,以一种宗教似的崇拜迎接初升的太阳,心中充满了希望;

6、正是基于上述理念,自然文学才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突破文学以人类为中心的传统观念以及传统文学中战争、爱情与死亡那些经久不衰的话题,大胆地将目光转向自然,把探索与描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视为文学的领域并作为写作的主题。

7、自然是善良的慈母,同时也是冷酷的屠夫。——法国雨果《雨果语录》

8、比尔在《环境的想象》中专有一章来阐述人类对于主人公位置“主动放弃的美学”。他以玛丽·奥斯汀的《少雨的土地》为例,说明奥斯汀在全书中始终把自然环境置于那些关于人的故事之上。她的主角是土地,更确切地说是它的水陆地形,由于缺水而产生的生活方式,那种因缺水而把这片土地上的所有栖居者,包括动物、植物与人联系在一起的纽带。自然文学展现在人们眼前的不是单纯的自然,也不是复杂的人类,而是一个为了同样需求而使自己适应于生存环境的,由动物、植物和人共同组成的不可分离的社区。我们可以说,通过这个社区,我们能够看到整个世界,甚至未来世界的缩影。

9、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是依照规律运作的。——(德国)康德《纯粹理性批判》

10、在丛林中也是如此:一个人像蛇蜕皮一样一年年长大,但是不论他年纪有多大,他永远是个孩子。人在丛林里能永久地保持青春。在这些上帝掌管的庄园里,有一种神圣的礼仪和秩序统治一切。一年四季,延绵不断地过节,而客人乐在其中,一千年也不会感到厌烦。我们在丛林中重新找到了理智与信仰。在那里,我觉得一辈子也不会有祸事临头──没有羞辱,没有灾难(让我的眼睛避开它们吧)──而这些人为祸事是大自然无法弥补的。站在空地上,我的头颅沐浴在清爽宜人的空气中,飘飘若仙,升向无垠的天空──而所有卑微的私心杂念都荡然无存了。此刻的我变成了一只透明的眼球。我不复存在,却又洞悉一切。世上的生命潮流围绕着我穿越而过,我成了上帝的一部分或一小块内容。最亲近的朋友的名字听起来也陌生奇异之极。兄弟也好,熟人也罢,是主人还是仆佣──这些都在一刹那变得无谓,甚至讨厌。我成了一种巨大而不朽的美的崇拜者。我在荒野里发现了某种比在大街上或村镇里更为亲昵、更有意味的气氛。在静谧的田野上,尤其是在遥远的地平线上,人看到了某种像他的本性一样美好的东西。

11、摄影史|作为新的创作方式,“合成印相”是如何发展的?

12、爱默生又将一类特殊的人请了出来——智者。智者当然是富有智慧的,而其成熟的智慧则反映在他所无法穷尽秘密的大自然之中,这些反映出他成熟智慧的东西“曾在幼年时给了他天真的欢愉”当问题触及到了自然与人的成熟童稚的关系,爱默生便暂时刹笔,先来讨论自然的诗意从何而来:“这感觉来自由无数自然物体造成的完整印象。”(8)诗人能用自己的目光将眼前零散分布的客体能动地整合成风景,这种超越实用主义而从美学角度的欣赏,是人眼塑造力的体现。早有学者指出:“爱默生接受了康德关于人的先验直观对对象的构造作用的主观唯心主义观点,从自然与心灵关系的角度来思考自然,强调自然在人的意识中的显现,即意识对自然的构造作用。”(9)我的在场使得自然得以完满。然而真正能看懂自然的,并不是成年人的眼睛,而是孩童的眼睛。此处的孩童带有比喻的味道,指的是孩童般的纯真。或许在这里爱默生也受到了老子《道德经》中关于婴儿这一喻体的启发,或许对于婴孩的纯洁性是一个普世皆有认同。爱默生又说:“热爱大自然的人是那种内外感觉仍然协调一致的人。”(10)这一说法乍看之下甚是玄乎的,但若要解释,恐怕可以理解为他在赞赏那些能将与自然交流理所当然地看作是人生的组成并能得到纯粹的喜悦的人。

13、赫曼·路德维希·斐迪南德·冯·赫姆华兹(1821-1894),德国物理学家,生理学家,生物物理学家。

14、摘要:本文将以爱默生《论自然》中《自然》《美》两章为着眼点,从爱默生对自然的定义、自然与人的动态关系、自然美的作用方式等方面的思考、探索与诠释,对爱默生的自然观加以梳理与厘清。同时希望对眼下中国面临的生态尴尬做出一定的人文思考。

15、预读/校对:杜沁伊、zzj、梓悦、yiyi、俱言

16、与阿信类似,深受藏传佛教文化影响的古马,在其超验诗歌中凸显着“神性”的独特体验,但这并不意味着二者的诗歌创作毫无区别。古马的超验诗歌更加讲求巨大的时空感与细微的神性体验的完美结合,如:“月落日出/十月的一个清晨/我看见的却是通往崖顶的险径上/一袭灰袍拾级而上//一个僧人头也不回地走进了缥缈的白云”(古马《马蹄寺》)。相较而言,阿信在其充满“神性”的诗歌筐子内设置了理性的维度,表明看起来他似乎是安静的、空灵的,实际上他一直在试图建构诗性与哲理的“融合机制”,有评论家认为,“在阿信这种安静的表象之下,却有主体内部的诸多紧张、不安、起伏、隐忍、克制和自我辩驳与拷问”(何言宏《现代主体与自然写作》)。毋庸置疑,外在的“安静”与内在的“起伏”恰好体现了以阿信为代表的西部诗人们将笔触探向自然存在与个体本心的创作自觉。

17、大自然绝不欺骗我们。欺骗我们的,往往只是我们自己。——(法国)卢梭《论科学与艺术》

18、现如今,大部分在城市中长大的孩子,由于远离大自然,往往对大自然中的事物知之甚少,父母们一心希望孩子的各方面都很优秀,可大部分父母的精力都花在了如何让孩子提高成绩上了,各种补习班、兴趣班占据了孩子的大部分空间和时间,而让孩子接触大自然就显得并不重要了。

19、爱默生这幅与自然相应的心灵地图,道出了精神与自然或文化与自然不可分离的缘由。

20、在全部历史上,找不到别的人和爱默生具有的同样健全的理智。

21、但凡读过《论自然》的人,或许都会被它第一章的开头所打动: 

22、对于信奉“种下去的是自然果实,长出来的是精神果实”的爱默生而言,自然本身就是一张心灵的地图。滔滔的江水象征着人的心绪,宁静的夜空是理性的体现,无边的荒野意味着自由奔放的想象力。

23、有人这样评价他的文字“爱默生似乎只写警句”,他的文字所透出的气质难以形容:既充满专制式的不容置疑,又具有开放式的民主精神;既有贵族式的傲慢,更具有平民式的直接;既清晰易懂,又常常夹杂着某种神秘主义。

24、他在《论自然》中如是说。在智慧之美中,爱默生指出了美的标准及定义。他认为宇宙中的完整与和谐就是美。美的标准是自然形式的完整的循环——自然的全体;任何单个的东西都不是特别的美,只有在完整中才有美。“美”他概括道,“在其最博大、最深远的意义上,是对宇宙的一种表现。” 

25、由美国作家理查德·洛夫著、自然之友王西敏翻译的《林间最后的小孩》一书中,提出一个概念——“自然缺失症”,他为孩子们被高科技所包围,丧失了亲近自然的本能而感到悲伤。

26、风度的第一个用处是十分低级的,也就是说,在这个时候,它不过是一些较为次要的品行,但我们决不应该因此而忽视它,因为,恰恰又是它,是文明的开端——我的意思是说,它使我们能够相互容忍,和谐地生活在一起。

27、若从时代性和影响力判断,西部诗人们的创作似乎是传统而又内敛的,创作视野也不够开阔,特别是对“现代性”的表达,缺乏敏锐性和丰富性,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对其价值和意义的判断。诗人于坚认为:“过去的、传统的、保留着大地力量的地区,才有资格去思考现代化。这种思考使得我们可以在东部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创造一种适合中华民族自己的现代化,比如如何去克服东部的污染问题,比如对精神沙漠的重建。青海人的价值观和东部是不一样的,这里还保留着一种对人自己选择的生活方式的尊重,这是一种很强大的精神力量。我们重新反思现代化,应该从西部开始,因为西部还保留着人类生活的童年魅力,它知道我们需要什么”(于坚《青海是思考民族现代化的基地》)。显然,于坚谈到的“青海”应该与狭义上的西部概念基本相同。循着这一思路,我们深知当今社会尽管物质和技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环境的变化、人们精神的普遍委顿以及传统审美情境的不断消失,不得不令人深思——如何留住文化之“根”和诗歌之“神”,如何更加熨帖地走进每个疲惫的心灵,并将生命与存在的调色板掌握在自己手中,不再让“诗意的栖居”遥不可及?

28、全部的艺术、教育,都只不过是自然的附属物而已。——(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工具论》

29、尽管爱默生呼唤人们用一种新目光看自然,要人们从自然中寻求精神和自我,但他对自然的态度并非盲目的崇拜。他对自然采取了一种有节制的态度,保持着一种守望者的距离。安·罗纳德(Ann Ronald)认为:

30、首先,从理念上来说,自然文学放弃了以人类为中心的观念,提出了旨在倡导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土地伦理”。“土地伦理”一语源自利奥波德的《沙乡年历》。利奥波德以一个生态学家的学识,讲述了土地金字塔、食物链等原理,说明人类只是由土壤、河流、植物、动物所组成的整个土地社区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在这个社区中,所有成员都有其相应的位置,都是相互依赖的。在生物进化的长途漂泊之旅中,人类只是与其他生物结伴而行的旅者。无论人类有着何种企图,自然永远会自行其道。为了跟自然同步,人类必须把自己与自然合为一体。为了证实人类是土地社区的组成部分,我们首先要学会在这个社区中互相尊重,互相爱护。他呼吁人们对于生态进行重新认识,对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有一种伦理上的责任感。他要人们“像山一样思考”,即从生态的角度,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保持土地健康的角度来思考,培养一种“生态良心”。利奥波德不仅呼吁人们对于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地要有一种伦理上的责任感,而且还提出了“土地伦理”的行为标准:“任何有利于保护生物社区的完整、稳定和美丽的行为都是对的,反之则是错的。”美国文学教授及评论家谢尔曼·保罗,则把旷野里淳朴的自然景色之组合视为当代人类成功的标准。

31、⊙投稿:请发E-mail:939666567@qq.com,公益平台暂不设稿酬,要求内容健康,有一定可读性;

32、正是由于20世纪的自然文学作家强调人类与生态共生存,因此他们便格外重视“位置感”。对他们而言,如果没有地理上的支撑点,就无法拥有精神上的支撑点。所以20世纪的自然文学是以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围绕一个共同的话题而写作的庞大的作家群来推动的,当然,他们各有自己的写作特色。

33、当我们以这种口吻谈论自然时,我们的心目中有一种鲜明而又极富诗意的感觉。这感觉来自由无数自然物体造成的完整印象。正是这种完整统一的意识使我们能够分辨出伐木工人的木料和诗人笔下的树木。今天早晨我目睹的迷人风景,毫无疑问,至少是由二三十个农场组合而成的。米勒家拥有这一片田地,洛克占了那一块,而曼宁的地产在矮树林的那一端。但是他们中间的任何一家都无法拥有整个风景。在远方的地平线上有着一桩财产──它不属于任何人,除非有人能以自己的目光将它所有的部分组合起来──此人必定是个诗人。这风景是农场主财产中最好的部分,然而他们的地契却没有提及这一款。

34、BrianCrain-ASimpleLife

35、其次,自然文学渗透着强烈的“荒野意识”。在自然文学中,对荒野的看法和认识贯穿始终。爱默生指出:“在丛林中我们重新找回了理智与信仰”;梭罗声称:“只有在荒野中才能保护这个世界”;缪尔认为:“在上帝的荒野里蕴藏着这个世界的希望”。利奥波德把从荒野中得到的精神享受视为一种比物质享受更胜一筹的高质量的生活,是一种像言论自由一样不可剥夺的人权。艾比则把荒野视为用以对抗文化的疯狂行为的缓冲地带。另一位美国自然文学作家奥尔森认为,我们每个人的心底都蕴藏着一种原始的气质,涌动着一种对荒野的激情。在自然文学的“荒野意识”中,包含了理性与感性的双重成分。就理性而言,荒野是人类的根基,是使现代人意识到他与自然界关系的提醒物,只有保持土地的健康,才能保持人类文化的健康。就感性而言,荒野寄托着一种情感,是人类的精神家园,因为心灵格外需要野生自然的滋润。“宁静无价”或许是身处物欲横流、动荡不安的现代社会中的自然文学作家对“荒野意识”最精辟的诠释。

36、本文为MeetCamera原创作品,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37、世界是一个棋盘,宇宙现象是棋子,赛棋规则就是我们所称的自然界规律。——(英国)赫胥黎《美丽新世界》

38、而钱宁将爱默生归于第二类作家(当然,他也不否认爱默生有时所体现的第三类作家的激情)。相比较而言,爱默生笔下的自然充满了哲理,闪烁着理性的光辉,像夜幕上的星光,美好而遥远。

39、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法国达尔文《昆虫记》 白话文:生物相互竞争,能适应者生存下来。

40、在营业时间里,我们只会去找那些知道我们想要什么东西,或者想干什么东西的人们,他们或是拥有我们所需要的东西,或是能够帮助我们完成我们想要完成的这件事或那件事——这个时候,实用主义的心思填满了我们的心胸,我们是不会让情趣和情感来妨碍我们的。

41、星星在我们心中唤起某种崇敬之情。因为它们尽管时常露面,却是不可企及的。但是当心灵向所有的自然物体敞开之后,它们给人的印象却是息息相关、彼此沟通的。大自然从不表现出贫乏单一的面貌。最聪明的人也不可能穷尽它的秘密,或者由于寻找出它所有的完美而丧失自己的好奇心。对于智者来说,大自然绝不会变成玩具。鲜花、动物、山峦都反映出他成熟的智慧,正如这些东西曾经在他幼年时给了他天真的欢愉一样。

42、自然文学的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罗马时代的亚里士多德和维吉尔。美国学者彼得·A.弗里策尔与谢斯在各自有关自然文学的评论专著中,分别提到了亚里士多德的《动物志》和维吉尔的《牧歌》对自然文学的影响。18世纪英国的自然史作家吉尔伯特·怀特、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博物学家达尔文及20世纪的英国作家劳伦斯等人,也对自然文学产生过影响。怀特的《塞尔伯恩博物志及古迹》,影响了诸如梭罗、约翰·巴勒斯、雷切尔·卡森等自然文学的代表人物,被作为自然文学的首篇范文收入《诺顿自然文学文选》。美国哈佛大学英文系教授劳伦斯·比尔在其被誉为自然文学的权威性专著《环境的想象》中,多次提到华兹华斯及达尔文对自然文学的形成所起的作用。劳伦斯的《美国经典文学研究》在多部关于评论自然文学的专著中都被引用。

43、大自然的每一个领域都是美妙绝伦的。——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杂谈》

44、“那些感受大地之美的人,能从中获得生命的力量,贯穿一生。”

45、我们总是在滔滔不绝地谈论着实用,却忘记了把我们联系在一起的却是风度。

46、      进入“眼球模式”的人已完全陷入在纯粹意识的活动中,成为巨大、不朽的美的崇拜者,而知性的社会关系乃至血缘纽带于他说来已毫无意义,因为在精神层面来说,他已经脱离了社会伦理,进入了更为高妙的神性的理性的领域。紧接着,爱默生便直接提出了“荒野的亲昵”,直接将荒野地区与城镇文明对立,从中看到了一种关于发现美好的推动力。“荒野地区提供了必要的自由和孤独。而且它呈现的是被剥露到本质的生命。”(26)荒野不会使精神的真实性迟钝,超验论者们认为,进入荒野,人们获取道德完善和认识上帝的机会是最大的。(27)此时,人建立起了新的与自然的联系,这使人的“孤独”状态得以消解,获得一种既生疏又熟悉的“déjàvu”一般的情感,这正是“超验”的一种体现。

47、我不是不爱人类,而是更爱大自然。——法国拜伦《语录》

48、因此,爱默生由衷地钦佩“在树林中养育大的诗人、演说家”,因为,“他们的感官只是年复一年由美丽而顺其自然的变化滋养着,不带任何刻意的安排——在城市的喧闹或政治的喧哗中间,他们也不会完全失去自然的教诲”。而爱默生本人也在体验这种充满自然气息的语言。他在另一篇文章《论自助》(Self-Reliance)中写道:

49、1837年爱默生以《美国学者》为题发表了一篇著名的演讲辞,宣告美国文学已脱离英国文学而独立,告诫美国学者不要让学究习气蔓延,不要盲目地追随传统,不要进行纯粹的模仿。另外这篇讲辞还抨击了美国社会的拜金主义,强调人的价值。被誉为美国思想文化领域的“独立宣言”。

50、大自然像微笑着的仁慈母亲,她有助于我们的理想,她珍爱我们的想像力。——(法国)雨果《九三年》

51、一位时髦女性所具有的吸引力,还有她那种令人胆怯和畏缩的力量,都是由于别人相信她懂得一些别人尚不了解的策略和举止。但是,当别人也掌握了她的秘诀时,她们就不再仰视她,而是面对面地同她交往,泰然自若地同她相处、交流……

52、         爱默生是确立美国文化精神的代表人物,是新英格兰超验主义最杰出的代言人。美国总统林肯称他为“美国的孔子”、“美国文明之父”。代表作品《论自然》,《美国学者》。

53、爱默生认为,自然有两个部分构成,一种是超越人类本身的客观自然,包括鸟的啾啾鸣叫,芬芳的鲜花和淙淙的溪流。

展开全文

搜索更多

54句爱默生论自然精选文案集锦相关文章

相关热门文章

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发送邮件,我们会及时对已转载的信息做删除处理。本站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本站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