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句舍义取生的3个例子精选文案集锦
舍义取生的3个例子
1、文天祥临上刑场时特别从容不迫,对狱中吏卒说:“我的事完了。”向南跪拜后被处死。几天以后,他的妻子欧阳氏收拾他的尸体,面部如活的一样,终年四十七岁。
2、婚姻是托付后半生的事,“卖点”的转变说明人的观念和信仰也在转变。
3、中心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通过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鱼我所欲也》出自《孟子告子上》,作者是孟子。《鱼我所欲也》是孟子以他的性善论为依据,对人的生死观进行深入讨论的一篇代表作。
4、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
5、杨靖宇——与日本侵略军战斗中英勇牺牲.尸体被敌人解剖,发现胃里除尚未消化的草根、树皮、棉絮外,竟没有一粒粮食,使所有在场的人都惊呆了。
6、讨论:请联系生活实际,说说第二段中的“一箪食,一豆羹”,究竟“该不该吃”呢?
7、苏武牧羊的故事妇孺皆知。苏武被扣于匈奴后,匈奴贵族先以名利引诱,后以严刑威胁。但苏武始终大义凛然,宁死不屈。匈奴贵族无计可施,便“徙武北海上无人处”。苏武则“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下,他仍拄着汉朝的旄节,不屈节辱命。他出使时正值壮年,待其归汉之时,已是须发皆白。他成为我国历史上坚持民族气节的著名人物。
8、不管是精神财富还是物质财富,如果我们有余力,我们还可以奉献社会。居里夫人曾说过:“人民的愉快就是我的报酬。”也许,我们奉献了物质财富,但是我们得到了精神财富。精神财富比物质财富更为重要,而我们以物质财富换精神财富,这不也是获取财富的一种方式吗?这也能使我们的精神财富更加“卓越”。我们作为学生,除了要树立正确的财富观,还要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技巧,只有以学为乐,勤奋的学习,崇尚技巧,才能学有所成。“知识是用之不竭的财富”,所以获得知识能使我们在精神财富上更加卓越,从而做一个清廉的人。
9、来诊时血检:红细胞300万,血红蛋白5克,血沉降率32毫米/小时,大便检查,未发现虫卵。
10、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舍义取生的3个例子)。
11、义利之辨在经济思想界,最大的一次辩论是公元前81年的“盐铁会议”,桓宽真实记录了当时辩论的盛况,而以儒家为代表的贤良文学主张崇义贬利,进本退末、安贫乐道,进一步从治国大政上奠定了中国古代重义轻利、重农抑商的经济格局。值得一提的是,其中的社会理财家桑弘羊表现出了古代中国人的“农商交易,以利本末”的贸易思维,以及国家资本主义的雏形思想。
12、从小培养清廉意识,清廉习惯,清廉作用,是立德树人的题中之意,是教育系统的基本职责。清廉也是学校的底色,建设清净校风,培育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构建风清气正的教育生态、才能让我们的未来更加美好!
13、他拒鱼的故事也是个义利均衡的好典范。不义而取,终成无利可得。这就是不可持续。故刘备说,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是同一个道理。
14、师:同学们,看书要仔细哟。课文下面的注释并没有明确说。事实上,关于《孟子》的作者有三种说法:……那么,我们怎样在题目下标记呢?请同学们参看前面的课文《邹忌讽齐王纳谏》的下面的注释,就明白了。
15、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它是怎么提出来的?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
16、明确:提出“生与义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的论点后,首先从正面指出人之所以能“舍生取义”,是因为人皆有“欲生不为苟得,恶死有所不辟”的思想。然后再从反面说明,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么什么事都可以做得出来;可是事实上,“义”超过了“生”,所以人能够不贪生,不避死。这种羞恶之心,人人皆有,贤者更能保持而不丧失。接着举例说明,以乞人不受不义之食为例,从正面论证“舍生取义”是人之共性。以万钟虽好也不能受为例,从反面强调了舍义取利是丧失本心。随后用一组排比句,对不辩礼义而贪求富贵的行为加以批判,并以“此之谓失其本心”收束全文,照应开头。
17、我初中的一个同学,十几年的兄弟,此前几乎每个假期都在一起,但是最近也不怎么联系了。
18、当然,这里也不是否定高道和儒家圣贤。我们连欲界天都没上,人家的修行可能已经到了欲界天乃至色界天,我们还在这里臭烘烘生活,我们当然要尊敬和小小仰慕下人家。可切不能忘记我们的大宝藏——住持三宝和自性三宝。我想这是最基础最大最上的财富。
19、“与”同“欤”,语气词。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20、世间有很多事,都会面临选择,而生与死,义与利更是自古以来人们面临的重大选题。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鱼我所欲也》论述的就是在生与死、义与利之间如何抉择的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一探究竟吧!
21、强调“正义”比“生命”更重要,主张舍生取义。孟子对这一思想,认为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修养的精华,影响深远的事。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22、师:现在还是由一个同学读文中的某一句,由另一个同学加上关联词。
搜索更多
23句舍义取生的3个例子精选文案集锦相关文章
相关热门文章
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发送邮件,我们会及时对已转载的信息做删除处理。本站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本站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