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 可爱昵称网 > 心情说说 > 正文

49句苏格拉底之死画的解读精选文案集锦

苏格拉底之死画的解读

1、面对第二项指控,毒害青年,苏格拉底说,我来来往往所做的无非是劝告各位,劝告青年人和老年人,不要只关心自己的身体和财产,轻视自己的灵魂。在他看来,美德不是由金钱产生,反对过分重视金钱,轻视自己灵魂的风气。他所做的只是把这一切告诉了青年人而已,又有何罪?

2、苏格拉底去了,到他的神那里去了。“哪一条路更好,惟有神知道”。千年的步行者们越走越远,但是谁都无法从他们心中抹去这个虽然虚幻的名字――苏格拉底。

3、当时,法国大革命进行到第二年,随着君主制衰落,改革者竭力建立民主,这跟苏格拉底所处的古希腊时代极为像似,也跟美国情况雷同,美国独立比法国革命早5年发生,并且,托马斯-杰斐逊本人也在1787年卢浮宫沙龙上参加了这幅画的揭幕仪式。

4、18世纪的新古典主义哲学,呼唤复兴古典时代的庄严、道德与理想。法国画家雅克―路易‧大卫作为画界的代表,其绘制于1787年的《苏格拉底之死》(TheDeathofSocrates),以坚忍的主题成为完美的新古典主义宣言。英国著名出版家博伊德尔(JohnBoydell)在给同时代画家雷诺兹爵士(SirJoshuaReynolds)的信中,曾盛赞这幅画作是自米开朗琪罗的西斯廷礼拜堂天顶壁画和拉斐尔的梵蒂冈宫壁画之后最伟大的作品。

5、这是苏格拉底赴死前,为弟子们上的最后一课,临刑前弟子们都万分悲痛,但是面对死亡的苏格拉底却非常平静,一如既往地和弟子克里同、斐多、底比斯来的西米亚斯和克贝等人进行哲学讨论,只不过主题成了死亡是什么和死亡之后如何。苏格拉底认为灵魂不朽,将死亡看作是另一个王国,一个和尘世不同的地方,而非存在的终结。

6、更重要的是,人活在世界上,要把关注的重点由外在转向内在。苏格拉底为希腊哲学注入了强心剂,激起了无比汹涌澎湃的浪涛,余波甚至绵延至今。苏格拉底以他的实践和人格为后世哲学家树立了不朽的榜样。

7、苏格拉底是枉死的。柏拉图在《游叙弗伦》中记述了苏格拉底受审前,与宗教家游叙佛伦的一番谈话。游叙弗伦因家仆的意外死亡,控告他的父亲慢神,苏格拉底就向他讨教什么是敬神,什么是慢神。但游叙弗伦的回答却表明,他其实并不明了敬与慢的本质。雅典的宗教家尚且不明了敬神、慢神的本质,雅典普通民众却认定了苏格拉底慢神的罪名。

8、上面的方块内是雅典的城徽猫头鹰,象征智慧,而处死这位伟大的哲学家,大概是雅典最不智的决定,真是有些讽刺的意味。旁边是希腊文写的“雅典”。下面L.David是画家的签名

9、马拉患有严重的皮肤病,每天不得不在浴缸里泡药浴才能缓解痛苦。1793年7月13日,保皇d女士夏洛特·科黛借口商谈事宜,进入马拉的浴室,并在他毫无防备的情况下行刺,结束了这位暴戾政客的生命。

10、于是,就有了后世雅克·路易·大卫的那幅画,苏格拉底喝下了毒芹。

11、从数字上来看,苏格拉底得到的票数并不算糟糕,如果在第二次申辩中他能诚恳一点,微微的低一些头,或许就能逃脱厄运。但让所有人大跌眼镜的是,苏格拉底第二次的申辩要比第一次还要出格。

12、(法)雅克―路易‧大卫《苏格拉底之死》局部

13、苏格拉底之死这幅画作,是法国画家达维德的作品,它创作于1787年。1787年,法国在波旁王朝统治下的君主制受到不断的思想解放运动、自由主义政治组织的冲击,摇摇欲坠。新古典主义美学,借用古代的重大事件和英雄人物,以回应这一时期思想和政治的变革,达维德正是新古典主义美学的代表人物。在达维德的画作主题中,苏格拉底成为艺术创作的主角,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当然, 我们知道,画作主题并不是达维德选择的,而是法国议会的一名律师委托其绘制,然而,达维德为这一历史事件注入了新时代色彩的解读。

14、这个姿势与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拉斐尔所绘的《雅典学院》中柏拉图的姿势几乎一模一样,在这里,大卫应该是对拉斐尔的作品有意地“借用”了,也以此来表明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关系。

15、作品:《雅典学院》;作者:拉斐尔·桑西;完成时间:1510~1511年

16、关于好与坏,有⼈和苏格拉底争论,苏格拉底问别⼈,“健康是好的,疾病是不好的,对吗?”

17、最终,苏格拉底于公元前399年被加诸误导青年、对雅典神祇不虔诚等罪名,事实上,嫉妒和毁谤才是迫害他的主因。雅典当局要他在放弃原则与饮鸩而死之间做选择。然而从此保持缄默,或逃往其它城邦,都不是苏格拉底的选项。

18、苏格拉底说:“克利托,我没有什么新的东西要告诉你们了。只要你们都能够照顾好自己,就是对我最好的报答了。无论你们做什么——即使你们现在什么也没允诺——假如你们忽略了自己,并且不愿意一步步认认真真地生活下去,沿着我们在过去无数次讨论中已经勾画出来的道路生活下去,那么你们将会一事无成。”

19、对苏格拉底来而言,死亡并不可怕,而是意味着灵魂超脱。

20、苏格拉底是哲学的圣徒和殉道者,至今,没有哪位哲学家像他那样痴迷于过一种正义的生活。他把一个人的生命充分活了出来,从他一生的经历中,我们可以获得启发,体认人生总是会面临各种遭遇,会有得意失意,即使面对不义时,都要坦然接受。

21、……所以啊,我的裁决者们。高兴一点看待死亡吧,并且记住一个真理:没有什么坏事会危及一个正直的人,不管是生前还是死后,他和他所有的一切都不会被神所抛弃……

22、哲学家西蒙.克里切特认为,死完全不值得恐惧,相反,死还是生之所依。柏拉图的弟子亚里士多德说过,“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而对于柏拉图来说,或许最深沉的爱就是我把自己活成了你的样子,包括那渐秃的发顶。。。

23、画面正中的男人,一只手伸过来接酒杯,柔软下垂的衣服,虽看上去年老,但姿势强劲有力。

24、他最著名的弟子柏拉图坐在床头,他的袍子呈灰色,和苏格拉底的颜色相近,画家有意用这种用色来表达二人的师承。

25、当时的哲学家比较关心的是自然哲学,他们喜欢探究宇宙的本源,比如认为宇宙是由水、火、土、气四种元素构成的等等,苏格拉底却关注的是社会、伦理。

26、大卫的画作,即以典雅的古典风格集中呈现了他的最后时刻,画面富有戏剧色彩,细节翔实,又浑然一体。

27、我们来看一下马拉左手拿的这张信纸,这是刺伤马拉的科黛的介绍信,最上面一行是信件书写日期1793年7月13日,这也正是马拉遇刺之日。

28、画家在塑造人物面部的时候,还是相当写实的,苏格拉底的脸与从古希腊流传下来的头像非常相似,只是显然经过了画家的美化。不仅是脸,还有身体显得如此健壮俊美,也都是画家有意的设计。

29、(法)雅克―路易‧大卫《苏格拉底之死》局部。(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官网图片)

30、作品:《发舟西苔岛》;作者:安东尼·华托;完成时间:1717年

31、克利托不再说什么,他对站在不远处的一个男孩点了点头。这个男孩跑了出去,过了很长时间他带着一个端着毒药的男人走了回来。苏格拉底对来人说:“好吧,朋友,关于这类事情你一定知道得很多,我该怎么做呢?”那人说:“没别的,你只须将毒药喝下去并来回走动就行了,当你感到双腿沉重时就可以躺下了。”

32、柏拉图(Plato,约公元前427年-347年),西方思想传统奠基人之同苏格拉底和亚里士多德齐名。

33、柏拉图的姿势也是平静的,他已经陷入了沉思,并不像其他人显得那样悲戚。

34、除此之外,苏格拉底的众弟子当时积极参与了推翻民主政治的活动,这一举动在很大程度上威胁了一大部分人的利益,处死苏格拉底成了民众为保全自己利益的必要一环。

35、“随你们的意愿,”苏格拉底回答说,“如果你们抓住我,我当然无法从你们手中挣脱。”说到这里他轻轻地笑出了声,随后看了我们一眼说:“我的朋友们,现在我无法说服克利托,使他相信这个正在说话的苏格拉底就是真实的我;他觉得我是个很快就会变成死尸的人,所以他竟然问我如何掩埋我。我已经反复说过,饮鸩之后,我将与你们分离,去一个欢乐的世界,这些你们都已经知道了。但他肯定认为这些话并不出自我的肺腑,只是为了安慰你们而已。”他又说:“因此,请你们为了我使克利托确信,我死了之后是不可能再与你们在一起的,我将离去。这样,克利托或许更容易承受一些,而不致太过悲伤。他也许有机会在葬礼上说他正在埋葬苏格拉底,或者说他要跟苏格拉底到地狱去之类的话。因为,亲爱的克利托,虽然这些话本身并没有什么,但它们却有可能使我们的灵魂沾染上邪恶。不,你一定要振作精神,并且说你将和苏格拉底告别。”

36、此画也给后世留下一个疑问,苏格拉底究竟犯了什么罪要被判处死刑?事实上,苏格拉底一生就是通过不断思索来追求真理。思索就会要提出疑问,他思索希腊城邦制度并发表见解和言论,所以被视作威胁,被判处死刑,犯的是“说了不该说的”罪。

37、拉图尔《油灯前的抹大拉》戈雅《五月三日的枪杀》大卫《苏格拉底之死》《马拉之死》籍里柯《梅杜萨之筏》

38、更重要的是,人活在世界上,要把关注的重点由外在转向内在。苏格拉底为希腊哲学注入了强心剂,激起了无比汹涌澎湃的浪涛,余波甚至绵延至今。苏格拉底以他的实践和人格为后世哲学家树立了不朽的榜样。

39、苏格拉底之死对于西方法治文明的重大意义:也许法律会一时枉正错直,但在世俗之城里只有一个人人必须遵守的法律,只有在每个苏格拉底都服从法律的基础上,雅典人民才有法治的保障。在这个意义上说,苏格拉底必须死,因为雅典的法律需要生存。所以苏格拉底毅然选择了赴死。

40、苏格拉底之死对于西方法治文明的重大意义:也许法律会一时枉正错直,但在世俗之城里只有一个人人必须遵守的法律,只有在每个苏格拉底都服从法律的基础上,雅典人民才有法治的保障。在这个意义上说,苏格拉底必须死,因为雅典的法律需要生存。所以苏格拉底毅然选择了赴死。

41、对于苏格拉底为什么会得罪民众,可以进行一下更深的解析,当然这是施特劳斯的观点。苏格拉底所惯用的辩证法实际上是一种剖析事物的方法,苏格拉底之所以被称为西方哲学之父,不是因为他创建了哲学或者是第一提出哲学性问题的人,在苏格拉底前,希腊已经有很多哲学家致力于建构自己的哲学体系,并对世界本原问题给出了自己的答案,而苏格拉底不想沿着以前的哲学的路线走。他提出了一个命题,既认识你自己,这句话实际上为西方哲学的未来与发展暗暗规定了一条路线。认识你自己,它不只引发了哲思方向的转变,更引起了一场哲学思维方式的革命,前者表现为苏格拉底把希腊哲学从天上拉到地上,把人们对自然与世界的考察转变为对人的心灵与与伦理的考察,后者则表现为试图从各种词汇中规定出一个普遍性与确定性的概念,既把理性精神。然而,想要在民众的这些词汇中提炼出一个具有确定意义的定义,必然会瓦解这些词汇在每个人脑中原来的定义,当然在苏格拉底质疑的全部词汇中,有一些无关紧要,而有一些词汇则不可质疑的,苏格拉底正是命葬于后一些词汇手里。这后一些词汇是法律、习俗与宗教信仰,这些词汇维系着城邦的稳定,苏格拉底用自己的谈话或者是理性把这些词汇统统解构了,顺理成章,他本人自然成了可能威胁雅典人民与城邦稳定的危险人物。要知道,法律习俗与宗教信仰是一个民族在群体生活中慢慢约定而成的,它无法被理性重构和把握,因为它本来就不是按照理性的精神建制的,而以苏格拉底为代表哲人们,思考事物的本质与形式是他们的使命与天性,作为缺乏理性根据的习俗与法律便不可能逃脱他们的质疑。

42、在苏格拉底看来,正义存在于“主体”之中,有城邦的正义,个人的正义。城邦的正义是城邦内在的秩序,是由个体之间的优化组合构成的秩序。一个人的正义,也是人的内在秩序,即理智控制欲望和情感,就是个人的正义的状态。个人的正义和城邦的正义具有对称性。个人的正义得益于理性的控制, 城邦的正义也是如此。然而在现实中,每个人不会天然地认识自我,在社会中找到自己恰当的位置,因此,城邦正义的实现需要内在的某种控制力,正像个体灵魂中的理智控制欲望和情感一样。柏拉图在这里引入了“哲学王”的概念,他认为,哲学王应当承担实现城邦整体正义的责任。

43、同洞穴故事一样,我们不应当将柏拉图的“哲学王”理解为一个真实存在的人, 不应当将柏拉图的“哲学王统治”理解为“人治”。哲学王同样是一个比喻,是城邦的理性的化身。柏拉图的理想国,是囚徒走出洞穴所看到的世界,是一个人人具备理性的世界。要人人具备理性,需要哲学王(理性)的教化和引领,因为他能够带来真实的认知和自由。在那个时候,当人人站在太阳下清晰的看到这个世界,看到自己的时候,就是哲学王统治实现的时候。我们可以说,哲学王的统治,就是理性的统治。

44、雅克―路易‧大卫(Jacques-LouisDavid,又译达维特),法国画家,新古典主义画派的奠基人和杰出代表。

45、不仅如此,他还认为雅典道德衰退,城邦已经像一匹怠隋的肥马一般昏昏欲睡,需要有一只牛虻来刺激,让它重焕活力。他就要做那只牛虻。

46、苏格拉底有个朋友,叫阿帕拉多拉斯,他⾮常热爱苏格拉底,他说道:“苏格拉底,我⾮常难过,看着他们这样如此不公地判你死刑。”

47、柏拉图来自一个长期在雅典政界扮演重要角色的家庭,但由于厌恶政治圈内的暴力和腐败,他拒绝沿循这一家族传统。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他的朋友兼老师)被判死刑,更让他感到失望和恶心。受苏格拉底对道德标准的性质的种种讨论的启发,柏拉图想到要用哲学,而不是政治,来治疗社会的各种弊病。这最后成为了他的一个基本而持久的信念,即除非哲学家成为统治者或统治者成为哲学家,否则,社会的弊病永不息止。

48、他的理由:我是被国家判决有罪的,如果我逃走了,法律得不到遵守,就会失去它应有的效力和权威。当法律失去权威,正义也就不复存在。这不是悲剧的声音,这是一个智者在用生命诠释法律的真正含义——法律只有被遵守才有权威性。只有法律树立了权威,才能有国家秩序与社会正义的存在。

展开全文

搜索更多

49句苏格拉底之死画的解读精选文案集锦相关文章

相关热门文章

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发送邮件,我们会及时对已转载的信息做删除处理。本站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本站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