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句弗兰兹卡夫卡精选文案集锦
弗兰兹卡夫卡
1、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Albert Einstein,1879年3月14日-1955年4月18日),举世闻名犹太裔美国科学家,现代物理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 1999年12月26日,爱因斯坦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世纪伟人”
2、TheInternationalCenterforPublicArt Researchleadsthedevelopmenttrendofpublicart,publishingpublicartplanning, publicart education,publicartresearch,cinemasoundandlightart,urbansculpturecultureandarts,spaceexhibitionart,landscapeart,digitalart,urbandesign,ruralconstructionArtand otherdomesticandforeignpublicartfrontierinformationandresearch;
3、(4)《城堡》中,帕斯卡式的“消遣娱乐”是由K的助手们所展现的。他们想让处于焦躁之中的K“娱乐”一下。如果弗丽达最终成为了其中某个助手的情妇,那么这是因为她想过上每日真实的生活,与人共同分享痛苦。——原注
4、赫达亚特是将欧洲现代派文学创作手法引进伊朗文坛并身体力行的第一人。1930年,赫达亚特回到伊朗,在德黑兰与作家伯佐尔格·阿拉维等三人组成了一个文学小团体,名“四人小组”。他们在餐厅或咖啡厅聚会活动,高谈阔论,激扬文字,发表文学见解。之后,不断有志同道合者加入进来,由此在德黑兰形成一个颇具影响的文学团体,而赫达亚特是该文学团体的核心人物。该文学团体举办各种文学活动,创办文学刊物,发表倡导文学革新的文章,并身体力行地进行创新文学写作。正是这个团体,他们致力于将欧洲二三十年代盛行的现代派文学引进伊朗现代文坛,由此形成伊朗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波现代派文学高潮,对伊朗现代小说和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31—1935年,是这个文学团体最活跃的时期,也是赫达亚特前期创作的高峰,他的很多优秀小说都写作于这个时期,尽管一些作品发表的时间晚于此:《萨珊姑娘帕尔温》(1930)、短篇小说集《活埋》(1930)、《三滴血》(1932)、《淡影》(1933)、《阿拉维耶夫人》(1933)、《尼兰格斯坦》(1933)、《马兹亚尔》(1933)、《萨哈布的狂吠》(1934),还有一些文学评论、收集的民歌和民间故事、游记和译著,以及其代表作《瞎猫头鹰》。(弗兰兹卡夫卡)。
5、弗兰兹·卡夫卡(FranzKafka,1883年7月3日~1924年6月3日),生活于奥匈帝国(奥地利帝国和匈牙利组成的政合国)统治下的捷克德语小说家,本职为保险业职员。
6、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生于犹太人家庭,父亲为证券交易所经纪人。12岁到荷兰商业学校学习,14岁随父从事证券交易。1793年独立开展证券交易活 动,25岁时拥有200万英镑财产,随后钻研数学、物理学。1799年读亚当·斯密《国富论》后开始研究经济问题,参加了当时关于黄金价格和谷物法的讨 论,1817年发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1819年选为下议院议员。
7、卡夫卡被认为是现代派文学的鼻祖,是表现主义文学的先驱,其作品主题曲折晦涩,情节支离破碎,思路不连贯,跳跃性很大,语言的象征意义很强,这给阅读和理解他的作品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8、卡夫卡的整个艺术就是迫使读者再读一遍。他的作品,结尾,或结尾的缺失,都包含了某些缘由。但这些缘由并不是以明晰的语言写在书中,读者需要从另一个视角重读故事方可体会这些看似合理的东西。有时,同样的文本还可能有两种不同的阐释,进而需要读者阅读再三。这是作者想看到的。然而,如果有人竭力咀嚼卡夫卡作品中的种种细微之处,那就走上了歧途。象征总是泛泛而言,无论它的字面翻译多么精确,艺术家也只能还原出它的动感而已:逐字逐句的释义是不存在的。而且,最难理解的某过于一部象征作品。一个象征往往超越了使用者,并且事实上让他在无意识中表达了更多内容。这一点上,要抓住象征意义,最确定无疑的办法就是不要去触发意象,不要带着先入为主的态度阅读作品,更不要试图寻找文中隐藏的暗流。卡夫卡的作品尤为如此,因此不如接受他的种种规则,一如由形式理解戏剧,从表面理解他的小说。
9、心脏是一座有两间卧室的房子,一间住着痛苦,另一间住着欢乐,人不能笑得太响,否则笑声会吵醒隔壁房间的痛苦。
10、费米(Enrico Fermi,1901~1954)美籍意大利物理学家。他在理论和实验方面都有第一流建树,这在现代物理学家中是屈指可数的。(弗兰兹卡夫卡)。
11、《变形记》中主人公格里高尔·萨姆沙在一家公司任旅行推销员,长年奔波在外,辛苦支撑着整个家庭的花销。当萨姆沙还能以微薄的薪金供养他那薄情寡义的家人时,他是家中受到尊敬的长子,父母夸奖他,妹妹爱戴他。
12、卡尔·马克思 (1818年5月5日—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第一国际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导师,被评为二十世纪影响世界最深的人。
13、一只手挡开笼罩着命运的绝望,同时,另一只手记下在废墟中看到的一切。
14、《变形记》是奥地利作家弗兰兹·卡夫卡创作的中篇小说。《变形记》完成于1912年,1915年首次发表在月刊《白色书刊》10 月号上。
15、他生活在奥匈帝国即将崩溃的时代,又深受尼采、柏格森哲学影响,对政治事件也一直抱旁观态度,故其作品大都用变形荒诞的形象和象征直觉的手法,表现被充满敌意的社会环境所包围的孤立、绝望的个人。
16、全球犹太人不过1500万,仅占世界人口的0.2%,但他们在各方面的贡献和成就却令许多人口多于其十数倍乃至上百倍的民族相形见绌。截至2001年,全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累计为600多人,而其中犹太人竟占了129人,分别为医学奖45人、物理奖31人、化学奖22人、经济学奖13人、文学奖10人、和平奖8人。日本人口多于犹太人10倍,却只有12人获得过诺贝尔奖。
17、萨迪克·赫达亚特(1903—1951),伊朗现代最杰出的作家之也是一位重要的翻译家和民俗学者,伊朗现代小说在他手中完全成熟,其代表作《瞎猫头鹰》当在伊朗现代文学史上最著名、最优秀、最耀眼的作品之列。他一生短暂,却著述颇丰,除了自己的大量长短篇小说之外,还翻译了萨特、卡夫卡、契诃夫等法国和俄国的多部文学作品,并在收集整理伊朗民俗文化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他的一生是富于传奇的一生,他的作品、人生经历、自杀都在伊朗知识分子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相关的研究文章与著述层出不穷。他也是外国学界研究最多的伊朗现代作家。
18、卡夫卡的命运就是把各种各样的处境和挣扎化为寓言。
19、卡夫卡生活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动荡不安、物质主义盛行的年代,他一生中绝大部分时间生活在捷克共和国的首都布拉格,而当时的布拉格正处在激烈的民族冲突与动荡中,“社会主义、犹太主义、德国民族主义、玩世不恭的思想、人道主义、以及一切虚假的世界主义等各种信念都相互冲突”。
20、詹姆斯·乔伊斯(1882-1941),爱尔兰作家、诗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后现代文学的奠基者之其作品及“意识流”思想对世界文坛影响巨大。
21、第三部分,为了能够继续生存,除了格里高尔全家人只能打工挣钱,对变为甲虫的格里高尔忍无可忍。
22、之后不久他和菲利斯解除了婚约,两人最终结束了五年的恋爱。卡夫卡沉寂了两年,在1919年又与尤莉·沃里采克订了婚,不过这段婚约也并不长久,因为短短一年后,卡夫卡又认识了一位新闻工作者米莱娜,卡夫卡对她也产生了强烈的感情,并写了不少信给她,后来还出版成了《给米莱娜的信》。卡夫卡又和尤莉解除了婚约。
23、他的父亲是个白手起家的犹太商人,靠着自己的努力,一手打拼下殷实的家底,同时也希望卡夫卡能同样成为一个商业强人。在父亲的严格要求下,卡夫卡23岁获得法学博士学位,毕业后在一家奥地利工伤事故保险公司任职。但和精明世故、追求功名利禄的父亲不同,卡夫卡天性敏感忧郁,不擅长谋生,终其一生没有换过职业,也没有得到过晋升。唯有在文学的世界里,卡夫卡才能找到活着的价值和意义。
24、 同理,如果卡夫卡要想表现荒谬,他就会利用前后一致性。你一定知道疯子在浴缸里钓鱼的故事。一个精通心理治疗的医生曾问他,“是否有鱼儿在咬钩呢?”,结果却得到了一句刺耳的回答:“当然不会了,你这个笨蛋,这是浴缸!”这故事有点巴洛克式(3)的风格。但是这个故事中,你可以清楚地发现荒谬的渲染与过度逻辑之间的联系。卡夫卡的世界是一个难以表述的真实宇宙,在此之中,人可以在享受到明知无所得、却依然在浴缸里垂钓的痛苦。
25、 对于较为随意的读者而言,这些戏剧小说乍一看,似乎描述了种种令人不安的游历,那些浑身战栗却不知疲倦的人物随着故事的发展,试图求解一些作品尚无明确阐述的问题。在《审判》中,约瑟夫·K获了罪,但却不知罪名如何。毋庸置疑,他希望为自己辩护,但却不知从何说起。律师们也觉得他的案子棘手难办。在此期间,他没有漏过任何一次恋爱、吃饭或是读报纸的机会。然后,他便站在了被告席上,但是法庭非常黑暗。他一点也不理解。他只是推测,他被认定了有罪,但是几乎想不起具体的罪名。他也时常也在怀疑,并带着这种疑惑继续生活。一年以后,两位衣冠楚楚的绅士找到了他并很有礼貌地邀请他一起散步。他们更是殷勤地把他带往了一个废弃的郊外,并抓住他的脑袋往石头上磕去,割开了他的喉咙。临死之时,这位有罪的人仅仅只是说了一句,“像条狗。”
26、但是,既然是这样,但我又为什么踌躇呢?为什么我害怕入侵者甚于害怕也许永远不能再见我的地洞的可能性呢?好了,现在这后一点幸而不可能了,地洞对我意味着什么,通过思考搞清这个问题,压根儿是不必要的;我和地洞这样相依为命,不管我遇到各种各样的恐惧,我都能泰然自若地在这里住下,完全用不着克制自己,打消一切顾虑,把入口打开。我只要无所事事地等着就完全够了,因为没有任何力量能够把我们永远分开,无论如何,我最后肯定是要下去的。但当然,到那时还需要流逝多少时间呢?在这段时间里,在这里的上面,在那里的下面,将有多少事情发生呢?我感兴趣的是缩短这段时间,并立即着手做必要的事情。
27、我决不会长大成一个成年人,我将从一个孩子立刻变成一个白发老人。
28、 诚然,象征具备了两面,形成了两个由观念和情感组成的世界以及一本联系双方的字典。这字典纷繁复杂,不便查找。然而,觉悟到这两个世界对峙的存在就相当于走上了揭开他们秘密关系的道路。在卡夫卡的书中,这两个世界,一方就是平日的生活,而另一方就是超自然的焦虑。(1)这里,我们又看见了尼采之语的无休止重现:“伟大的问题总是出现在街上。”
29、卡夫卡成就主要表现在他的文学作品上,他被认为是现代派文学的鼻祖,是表现主义文学的先驱。他的作品对以后各种各样的现代主义流派,都产生过强烈的影响。他与法国作家马塞尔·普鲁斯特,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并称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和大师。
30、纵观赫达亚特的整个创作和生活历程,可以看出他是个矛盾的集合体:一方面,内心深处是消极遁世的,荒诞虚无的世界观使他认为现实是痛苦的,唯有死亡才能解脱,这在他作品中的反映十分明显;另一方面,赫达亚特又是积极入世的,支持同情革命,对现实社会的黑暗腐朽、愚昧落后进行无情的鞭挞,这在他作品中的反映也十分明显。可以说,伊朗20世纪上半叶最具幻想性(《瞎猫头鹰》)与最具现实性(《哈吉老爷》)的作品都出自赫达亚特之手。然而,在其最具现实主义色彩的作品中,依然是荒诞虚无的精神意绪。
31、缜密地考虑到极端危险的情况—不是直接的追踪,而是包围—我在靠近地洞中心的地方修建了一个中央广场。如果说所有其他的建筑物是极端紧张的脑力劳动、而不是体力劳动的产物的话,那么这个城堡广场则是我的艰苦的体力劳动的成果,它比地洞里的所有别的部分都艰巨。有好几次,我由于身体疲乏不堪,濒于绝望,想弃绝一切,仰卧着翻滚,诅咒这地洞,并吃力地拖着脚步爬出洞外,任穴口敞开着。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我不想再回到洞里去了,直到几小时或几天后我后悔了,我决定回去看一看,当我看到地洞完好无损时,我恨不得引吭高歌,并以发自内心的喜悦重新开始劳动。修建城堡广场这一工程也产生了不必要(说不必要,是因为地洞从那种无效劳动中并未得到真正的益处)的困难,其原因在于,恰恰是在按计划进行开发的地方,土质很松,而且充满砂粒,因此必须把这地方的土层夯实,才能建造起又大又美的拱顶和圆形广场。可是从事这样一种劳动,我只有额头。所以,我不分白天黑夜,成千成万次地用额头去碰碰硬土,如果碰出了血,我就高兴,因为这是墙壁开始变得坚固的证明,我就是以这种方式,正如人们会对我承认那样,理应得到我的城堡广场的。
32、《判决》是奥地利作家弗兰兹·卡夫卡创作的短篇小说,创作于1912年。作品通过对“家长制”的抨击,同时也表达了对奥匈帝国集权制的统治表示不满。作品也有作家自身经历的痕迹,通过挑衅的方式把内心想法表达出来,这也正是表现主义时期的表现手法。
33、弗兰兹·卡夫卡(Franz Kafka,1883年7月3日~1924年6月3日),生活于奥匈帝国(奥地利帝国和匈牙利组成的政合国)统治下的捷克德语小说家,本职为保险业职员。主要作品有小说《审判》、《城堡》、《变形记》等。
34、(Charles Chaplin,1889年4月16日—1977年12月25日,全名为查尔斯·斯潘塞·卓别林爵士,Sir Charles Spencer Chaplin Jr,不列颠帝国勋章佩戴者),英国电影演员,导演,制片人。1889年4月16日生于伦敦,1977年12月25日卒于瑞士科西耶。
35、丛书名:PenguinModernClassics
36、卡夫卡的作品尤为如此,因此不如欣然接受他的种种规则,由外而内地走近他的戏剧,由表及里地理解他的小说。
37、卡夫卡|对罪愆、苦难、希望和真正的道路的观察
38、主演:茂山千作/茂山茂/茂山童司/茂山七五三/茂山逸平
39、他一方面用冷峻的语言作“利斧”劈开蒙蔽人们眼睛的生活假象,另一方面在这冷峻的语言下又跳跃着一颗灼热的心,于是形成了这外冷内热悲喜交加的叙事风格。
40、 他又滑下来恢复到原来的姿势。“起床这么早,”他想,“会使人变傻的。人是需要睡觉的。别的推销员生活得像贵妇人。比如,我有一天上午赶回旅馆登记取回订货单时,别的人才坐下来吃早餐。我若是跟我的老板也来这一手,准定当场就给开除。也许开除了倒更好一些,谁说得准呢。如果不是为了父母亲而总是谨小慎微,我早就辞职不干了,我早就会跑到老板面前,把肚子里的气出个痛快。那个家伙准会从写字桌后面直蹦起来!他的工作方式也真奇怪,总是那样居高临下坐在桌子上面对职员发号施令,再加上他的耳朵又偏偏重听,大家不得不走到他跟前去。但是事情也未必毫无转机;只要等我攒够了钱还清父母欠他的债——也许还得五六年——可是我一定能做到。到那时我就会时来运转了。不过眼下我还是起床为妙,因为火车五点钟就要开了。
41、我造好了一个地洞,它似乎很成功。从外面看去,确实只看到一个大洞,可是实际上这个大洞跟哪里也不相通,走不了几步,便碰到坚硬的天然岩石。我不想夸耀自己有意耍这个花招,更确切地说,这是多次徒劳的造洞尝试的一部分残余,但我总觉得不要把这个洞堵塞为好。当然,有的诡计过于巧妙,结果反而毁了自己,对此我比任何人都知道得更清楚。但是由于这个洞一般有可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发觉这里可能存在某种值得探索的东西,这也确实是勇敢的表现。不过,要是有人以为我是怯懦者,仅仅因为胆怯才营造了这个地洞,这就低估我了。离这个洞口约千把步远的地方,有一处掩盖着一层可移动的苔藓,那才是通往洞内的真正的入口,这入口搞得十分可靠,世界上所能做到的安全措施也莫过于此了。诚然,有人会踩到那层苔藓,或者把它推进洞里,那么我的地洞就暴露了。倘若谁有兴致—当然,请格外注意,这也需要有某些精于此道的稀有本领不可—也可能入侵地洞,把里面的一切彻底地破坏。我很清楚地知道这一点,我的生命现在正处于它的顶点,但它几乎得不到一个完全安静的时刻。在盖着苔藓的那个幽暗的地方,我是会死的,我经常梦见野兽用它那贪婪的口鼻部在那里嗅个不停。也许有人会认为,我满可以把洞口用土填平,上面覆以一层薄薄的硬土,下面填上松软的浮土,这样我只需花费少许精力就能反复地和重新地获得一条出路了。但那是不可能的事。为了谨慎起见,我必须具备随时一跃而出的可能性;为了以防万我必须随时准备冒生命的风险,可惜这样的风险实在太频繁了。这一切都得煞费苦心,而神机妙算的欢乐有时是促使人们继续算计的唯一原因。我必须做好随时能够冲出去的准备,尽管我高度警惕,难道我就不会受到完全突如其来的袭击了吗?我安安稳稳地住在我的家的最里层,在这期间,敌人却从某个什么地方慢慢地、悄悄地钻进洞来,向我逼近。我不敢说他的嗅觉比我更灵;也许我们彼此都知道得很少。但有些狂热的强盗鲁莽地把泥土翻开,由于我的地洞幅员广大,他们甚至有希望在我的某一条道路上碰上我。当然,我在自己的家里,自有谙熟所有途径和方向的长处,盗贼很容易成为我的牺牲品和美餐。但我正在变老,有许多同类比我更强,而且我的敌人不计其数,我逃避了一个敌人,又会落入另一个敌人的魔掌。这种事情是有可能发生的。唉,什么事情都会发生呢!但无论如何,我必须有信心在某个地方建立一个容易到达的、完全敞开的出口,这样我不费什么力气就可以从这里出去,这样就不至于在我拼命地在那儿挖掘时,尽管土堤很薄,突然—天呀,保佑我!—感到大腿被追踪者的牙齿咬住了。而且威胁我的不仅有外面的敌人,地底下也有这样的敌人。我虽然从未见到过他们,但传说中讲到他们,我是坚信不疑的。那是地底下的生物,传说甚至不会描述它们。甚至谁成了它们的牺牲品,也几乎没见过它们。它们来的时候,人们听到它们的爪子在紧挨着你站立的地底下抓东西,泥土是它们的组成部分,这样你就无可挽救了。遇到这种场合,与其说你在自己的家中,不如说你在它们的家中。在这种情况下,那条出路也救不了我,是啊,很有可能它根本救不了我,反而使我堕落。但它是一种希望,没有它我就活不下去。除了这条大道以外,还有几条很狭窄的、但相当安全的小道,把我与外界联系起来,向我提供自由呼吸的空气。这些路本来是森林里的老鼠铺设的,我因势利导,把它们真正地引进了我的地洞里,我通过这些途径可以远距离地嗅到野兽的气味,从而保护自己。也有各种各样的小动物经由这些途径来到我跟前,被我吃掉。这样,我根本用不着离开地洞,就可以进行某些小小的狩猎活动(Niederjagd猎人用语,捕猎小猎物,如狍、野兔、獾等—译者),以维持一种简朴的生活;这当然是十分宝贵的。
42、卡夫卡成就不只限于他的文学作品上,他的写作手法也是首屈一指的。他之所以能成为现代派文学的鼻祖,主要表现在他作品的主题曲折晦涩,情节支离破碎,思路不连贯,跳跃性很大,语言的象征意义很强,这给阅读和理解他的作品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43、2007年日本自由动画导演山村浩二根据卡夫卡的小说《乡村医生》改编成一部长约21分钟的动画短片,讲述了一位乡下医生的孤独与不安。
44、美国实业家、超级资本家,美孚石油公司(标准石油)创办人。前世界首富,资产折合成现在的美元超过三千亿。
45、在那时和今天之间正是我的壮年时期;但在这两段时间之间不是看来什么也没有发生吗?像往常一样,我一直安排长时间的工间休息,贴着墙壁谛听,发现那个挖掘者再次改变了主意,来了个向后转。它正旅行回来,他以为这期间他给了我足够的时间做好迎接它的准备。然而从我这方面说,一切事情安排得不如当时,偌大的地洞手无寸铁,而今我已不再是小学徒,而是老营造师了,我身上还留存的那点力量在关键时刻对我不起作用了。但不管我多么老,我似手很乐意活得比现在更老,老到在我的青苔底下的卧塌上再也起不来。因为实际上我毕竟不能忍受青苔底下的生活,所以只要一起床,我就去狩猎,好像我在这里并不是休息,而是充满新的忧虑,于是又跑回到下面的家里去。—那么,最末一次的情况是怎样的呢?咝咝声减弱了吗?没有,它变强了。我随便找了十个地方听了听,发觉我明显地搞错了,咝咝声依然如故,丝毫未变。在对面的那边,没有发生任何变化,在那里人家安居乐业,超越时间;而在这里每一瞬间都在震撼着倾听者。于是,我又沿着漫长的道路走回城堡广场,周围的一切似乎使我激动,似乎在注视着我,但马上又把目光移开,以免打扰我。但又竭力想从我的表情上看出那些解救的决心。我摇了摇头,我还没有下定决心呢。我去城堡广场也不是为了在那里实施什么计划。我经过一个原来打算建立研究壕沟的地方,我又把它检查了一遍,那可真是个好场所啊,那壕沟朝着有大多数小气孔的方向,有了这些通风设备,我的工作似变得很容易了。也许我用不着挖得很远,不必挖到噪声的策源地,只需把耳朵贴在出气孔上倾听就行了。但考虑来考虑去,我始终没有勇气去从事这项挖掘工作。这条壕沟能给我带来安全保障吗?我已经到了这种地步:安全保障根本就不想要了。到城堡广场挑选一块上等的去皮的鲜红的肉,拿着它爬进一个土堆里,那里无论如何该是宁静的吧,如果说这地洞里还存在着真正的宁静的话。我舔了舔肉,偷吃了一点,不时轮流地想到那头在远方行走的陌生动物。只要我还有尽情享受我的贮藏品的可能性,我何乐而不为呢?此举大概是我所有的唯一可行的计划了。此外,我试图辨认出那头动物的计划。它是在漫游的途中呢,还是在营造它自己的地洞呢?如果它是在漫游,那么和它取得谅解也许是可能的。如果它真的在朝我这边挖掘,我就给它一些我的贮藏品。这样它准会离开这儿,继续往前走的吧。在我的土堆里我当然会梦见各种各样的事情,包括梦见和它取得谅解这件事,虽然我清楚地知道,诸如此类的事情是不会有的,而且就在我们互相看到的那一刹那,甚至在我们彼此在附近预感到那一刹那,会立即失去理智—分不出谁先谁后—以一种新的异样的饥饿,互相把爪子和牙齿张开,尽管我们像往常一样肚子吃得饱饱的。这种情况完全有理由继续存在,因为一个人即使在漫游途中,但是面对地洞,他难道不会改变他的旅行计划和未来的计划吗?但也许那头动物正在挖掘它自己的地洞呢,要是这样,我连做梦也不可能和它取得谅解了。即使这是一头非常特殊的动物,它的地洞能够忍耐邻居,而我的地洞不能容忍邻居,至少不能容忍听得见的邻居。现在,那动物好像的确去得很远了,哪怕它继续往回走几步,那噪声也会渐渐消失,那样一来,一切又会像昔日那样变得美好如初,这也许只是一种不吉利的、却令人舒服的经验,它将激励我进行各方面的改善。只要我获得安宁,没有危险直接威胁着我,我一定还能从事各种各样可观的工作,也许那头动物就是鉴于它在自己的劳动能力上似乎具有的巨大的潜力,才放弃了朝我的地洞的方向扩展它的地洞的打算,转向别的方向去谋取补偿。这种事当然不是通过谈判所能达到的,而只有通过那动物自己的智力,或由我这方面施加压力。在两方面起决定作用的是,那动物是否知道我和知道我的什么。我越是思考这些事情,就越觉得那动物几乎不可能听到了我的声音。那动物有可能—尽管我不堪设想—风闻到有关我的某些消息,但它不可能听到了我的声音。只要它对我一无所知,它就不可能听到了我的声音,因为我在这里始终保持寂静,我再见到地洞时,那里是最为寂静的了。后来,当我进行一些探索性挖掘时,它或许会听到我的声音,虽然我挖掘的方式只会发出很少的噪声;可是假如它听到了我,我也一定会有所觉察的,而它至少在工作中不得不经常中断,并且谛听,—但是一切始终没有改变。
46、本书选取了伊朗现当代文学史上最具有代表性的三篇现代派小说以飨读者。《瞎猫头鹰》是被学界研究最多的一部伊朗现代派小说,被誉为卡夫卡式的经典之作,反映了现代社会中人的异化和堕落,以及作者希望用东方的传统精神重建人的精神价值。《埃赫特贾布王子》描写的是伊朗封建末代王朝的灭亡,但又超越于简单的末代王朝覆灭的意绪,表现的是伊朗作为曾经的波斯帝国的光华散尽,是整个民族的哀伤与幽怨。该小说于1973年被改编成电影,同年在德黑兰国际电影节上获得最高奖。《安迪梅西克铁路站台阶上的蝎子》堪称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反战小说,解构一切战争的“神圣”意义,开创了21世纪伊朗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先河。
47、孤独是卡夫卡创作的动因,而这一份孤独使他游离家庭与社会,使他自由,而这自由,也使他迷失在孤独之中。
48、《瞎猫头鹰》是伊朗第一部中长篇现代派小说,并且极其成熟,被誉为卡夫卡式的经典之作,跻身于世界著名现代派作品之列。《瞎猫头鹰》的蕴涵十分深厚,除异化主题与荒诞悲观色彩之外,还蕴涵着很深的伊朗琐罗亚斯德宗教文化传统的因子,其承载的是作者寄寓其中的拯救之希望,然而作者对这一希望本身又是深深绝望的。从一个层次上说,作品反映出作者希望现代伊朗能走出贫穷、落后、愚昧的泥坑,重新强大起来。然而,这种梦想在黑暗腐朽的现实社会面前彻底失落。在赫达亚特身上有一种深入骨髓的不平常的爱国情结,深以伊朗民族前伊斯兰时期的辉煌历史而自豪,这也是他沉湎于伊朗巴列维语典籍整理的原因。然而,当他面对西方近现代工业文明和伊朗这个文明古国的没落时,便产生了一种难以言状的强烈的失落感,形成了一种难以排解的情结:理智上清醒地认识到20世纪的伊朗已经不可能再现昔日波斯帝国的辉煌,情感上却十分怀念并沉醉于伊朗古代文明的那份绚丽。从另一个层次上说,《瞎猫头鹰》不仅反映了现代社会中人的异化和堕落,更反映了作者在以西方物欲主义为代表的现代社会中,对人的精神依托的寻求。作者希望用东方的传统精神重建人的精神价值,然而作者对这一希望又是十分绝望的。作者用象征主义的表现手法和意识流式的内心独白把萦绕在心中既希望又绝望的情绪表现得淋漓尽致,绝望—希望—绝望的旋律在整部作品中反复交织回荡,使整部作品呈现出一种异于其他现代派小说的独特美感。
49、他生活在奥匈帝国即将崩溃的时代,又深受尼采、柏格森哲学影响,对政治事件也一直抱旁观态度,故其作品大都用变形荒诞的形象和象征直觉的手法,表现被充满敌意的社会环境所包围的孤立、绝望的个人。
50、我们读卡夫卡、萨特、加缪等人的作品,都可以感受到尼采的遗绪。
51、若如我所说,真正无可救药的思想仅是碰巧被与之相反的准则所规制,而悲剧作品可能是一部描写人类放逐一切未来希望之后的快乐生活,那么以上这种特别的观点就更好理解了。生活越是激动人心,那失去这种生活的想法就越荒谬。这也许就是我们在尼采作品所感到高傲和无望的秘密之所在。以此看来,尼采似乎是唯一从荒谬之神获取了某种极端美学并加以演绎之人,因为他的最后之语充斥了他的无望却又带着征服者的清醒并以此坚决否定了任何超自然的慰藉。
52、不管怎样,这项工作意味着较长时间地离开地洞,那里的工作环境不像上面世界(人世间)那么恶劣,只要我愿意,我可以随时中断工作,回家来看看。即使我不回家看看,城堡广场的微风也会向我吹拂,在我工作的时候围绕着我,但这仍然意味着远离地洞,把自己出卖给一种不确定的命运。因此我打算把地洞有条不紊地留在我身后,这并不意味着是我—我是为地洞的安宁而战的—自己把它扰乱的,而又不立即把它(安宁)恢复。于是我开始把泥土扒回到洞穴之中。这是我的拿手活计,这种活计,我几乎没有意识到它是一项工作,我已经干过无数次了,特别是最后这道夯实抹平工序—绝对不是空洞的自夸,而是直截了当的实情—我可以做得顶瓜瓜的。可这一回我却感到难了,我的思想太不集中,干活时总是把耳朵贴着墙壁倾听,而刚刚提起来的土又纷纷扬扬地掉回到山坡里去,我对此却不闻不问。最后这些美化工作,要求注意力更加集中,我却几乎无法完成。留下一些难看的土堆和扰人的裂缝,更不用说,旧墙的孤形用这种修修补补的方法是不可能完整地加以修复的。这不过是一种临时的工作,我以此自慰。等我回来,恢复了和平,再把这一切彻底地修缮,那时一切将飞快地进行。是啊,在童话里一切飞快地进行,这种慰藉也是属于童话世界的。当然,最好是现在马上把工作圆满地完成,这比老是把它中断,在通道上漫游,寻找和查明新的噪声地点要有益得多;查明新的噪声地点其实是轻而易举之事,只需我随便哪一个地方,停下来听一听就可以了。我还作出了其他的一些无用的发现。有时候我觉得噪声好像停止了,接着是长长的间歇,有时候我没听见这样的咝咝声,因为自己的血液在耳朵里跳动得太厉害了,于是两种间歇合二为顷刻间我就以为那咝咝声似乎永远消失了。这一来我就不用再倾听下去了,我高兴得跳了起来,整个生活为之改观,仿佛泉源突然打开了,从中涌流出来的是地洞的宁静。我没有立即去检验这一发现,而是去找那个我事先毫不怀疑地向他倾吐这一发现的人,于是就直奔城堡广场,这时我想起,我为之奋斗的一切苏醒了,变成了新的生活,我已经很久没有吃东西了,便从半埋在土里的粮食储备中抽出些东西,狼吞虎咽地吃起来,同时奔回那不可置信的发现的地点,我想利用吃饭的时间,原本只是顺便地、粗略地再一次确信这件事,我侧耳倾听,可是这仓促的倾听立刻表明,我大错特错了:那老远的地方明明发出咝咝声。我恨不得把吃的东西统统吐出来,踩进地里去,回头去干自己的活计,但我压根儿不知道,去干哪一种活计;有的地方像是需要,而这样的地方有的是,你就机械地着手干点什么吧,仿佛你只要看见监工来了,就不得不为他表演喜剧。但刚刚这样干了一会儿,就有新的发现。噪声好像加强了,当然强不了多少,但这里的问题始终只涉及细微的差别,不过噪声确实有少许的加强,强到耳朵可以清晰地听得出来。而这种噪声的加强好像是一种靠近,因为靠近,就听得更加清楚,仿佛真的听到了它靠近时的脚步声。我从墙上往后一跳,想一眼就看清这个发现将引起的种种可能的后果。我有这样一种感觉,好像我的地洞本来就不是为了防御进攻而建造的。防御的意图虽然存在,但跟一切生活经验相反,进攻的危险以及由此产生的防御的设施对一个人来说仿佛是在远处—或者不在远处(这怎么可能!),但在等级上次于和平生活的设施,所以在地洞里这类设施到处给以优先权。许多防御设施本来是可以在不干扰总体计划的情况下按那种方向(指和平生活的方向)建立起来的,却是以一种不可理解的方式给耽误了。在所有这些年里,我充满幸福,幸福使我变得娇生惯养,我曾经感到不安,但幸福之中的不安是不会有什么结果的。
搜索更多
53句弗兰兹卡夫卡精选文案集锦相关文章
相关热门文章
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发送邮件,我们会及时对已转载的信息做删除处理。本站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本站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